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必答题。近年来,天水市清水县深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立足乡村实际、体现村庄特色、尊重农民意愿,整治村庄环境“靓面子”、深化融合治理“强里子”的方式,务实建设10个和美乡村,以点带面提升乡村建设整体水平,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走进贾川乡梅江村,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蓝天白云下,干净整洁的乡间道路蜿蜒向前;路旁,清新美观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院墙上,农耕图栩栩如生,村民们围坐在古槐树下,乘凉、拉家常。谈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村民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我们村环境越来越好了,出门就是宽敞干净的水泥路,家家门口都是小花园、小菜园,村上今年还打造了3处小节点,避暑凉亭、农耕园,大家休闲时间可以烧烤、拍照打卡、避暑。” 贾川乡梅江村村民朱文亮说。
创意院墙打卡点
作为传统古村落,梅江村多数房屋依地势而建,分布较为散落,闲置空间多。为改善村容村貌、减少资源浪费,贾川乡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推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按照 “把道路建成风景线、把村庄建成小景区、把庭院建成小景点” 的思路,因地制宜实施道路改造提升和 “美丽庭院” 建设。
“梅江村以传统古村落、农耕文化、自然生态、乡村民俗为核心着力打造‘耕读梅江’品牌。每年举办梅江民俗文化系列活动,开展民俗文化艺术展示,农特产品展示。邀请书画名家开展乡村写生,展演地方戏曲,传统手工艺制作等非遗项目,将静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动态的文化展演与消费场景,显著增强了古村的文化吸引力、感染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贾川乡梅江村第一书记陈文科说。
“美丽庭院”新村貌
在“扮靓” 村庄的同时,梅江村更注重“内外兼修”。通过 “美丽庭院” 创建,60 户农家院落率先实现“院内外有绿、院外有景”,修竹、月季、多肉等绿植点缀庭院,与墙上的民俗壁画相映成趣。“大槐树讲坛” 定期开讲,村民在这里学政策、话家风,矛盾纠纷在拉家常中化解,文明乡风浸润人心。
建设和美乡村,产业是根基。梅江村聚焦延链补链强链,按照 “合作社 + 农户” 的发展模式,依托花椒加工产业园、设施樱桃产业园,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全村优质花椒种植面积达 1100 亩。同时,积极探索中药材产业发展,2025年已种植透骨草中药材 200 亩,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特色产业园航拍全景
在贾川乡,颜值升级不仅是环境的改变,更体现在乡风民风的持续向好,全乡各村“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常态化开展,家风家训上墙、耕读文化传承,让文明新风融入乡村肌理,成为和美乡村最动人的“底色”。
“贾川乡按照甘肃省和美乡村‘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建设目标,对梅江、董湾等4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培育增收产业,实现了四个率先,切实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梅江村创建为省级和美乡村,林河、贾川、董湾3村均为市级示范村。全域开展环境整治和绿化,以中心村整治为切入点,坚持拆违治乱、建管并举,因地制宜打造微景观,培育特色庭院,实现乡村‘颜值’与‘品质’同步提升。利用农闲有利时机,整修路肩25公里,种植花带13.5公里,打造小节点15处,高标准建成十里丁香花大道、十里香花槐大道和连翘大道3条特色景观路,进一步提升了路域环境,改善了乡村颜值。”贾川乡副乡长胡小军说。
换新后的乡村道路环境
如今,在清水县各乡镇,随处可见乡村新变化——乡村庭院、公路旁的小花池、文化墙、厕所、各类基础设施等一应俱全。贾川乡梅江村的喜人变化,是清水县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着眼基础短板,提升功能增颜值的一个缩影。下一步,清水县将继续以“千万工程”经验为指引,锚定乡村振兴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全县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让和美乡村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文/图 王利萍 马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