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上午,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5年第8次新闻发布会,会上通报了2025年7月全省环境质量状况,并由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法规与标准处二级调研员杨文川、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杨帆介绍省生态环境法治、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以及回应媒体关切。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上,主持人通报7月全省PM2.5浓度16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3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95.6%;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3.2%,33个地级饮用水水源地(剔除本底影响后)全部达标。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法规与标准处二级调研员杨文川介绍,2025年以来,甘肃从六方面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工作:一是强化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落实法治建设责任;二是借“六五环境日”等节点普法,开通“小锦说法”专栏,获多项法治作品奖项;三是出台《甘肃省噪声污染防治若干规定》等3部法规,推进《甘肃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条例(草案)》起草;四是截至7月报批发布6项地方环境标准,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五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达482件,金额5.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六是推动4191家企业环境风险评估,269家企业投保环责险,获近5亿元风险保障。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杨帆表示,2024年及2025上半年,甘肃围绕“5个1”和“2类项目”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一是“十四五”前三年碳强度降低目标达时序进度,预计年末可完成任务;二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获批4个国家试点,出台多项行动方案;三是完成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履约,39家水泥等企业将纳入碳市场;四是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举办低碳日活动,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五是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推介53个项目,获81.46亿元到位贷款,6个CCER项目预计年均减排64.45万吨二氧化碳。
在提问环节,相关负责人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下一步打算、碳市场扩围影响、生态环境标准化举措、碳足迹管理体系方案等问题,分别从健全机制、引导企业转型、完善标准体系、分步推进重点产品核算等方面作答。(文/图 燕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