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李芳森
指尖轻捻彩线,银针在细绢上下穿梭……湖南长沙县的李艳刺绣艺术馆内,栩栩如生的银杏逐渐在刺绣工艺师的手下成型。“这是我们准备在‘七夕节’推出的‘三生有幸’系列首饰。”顺着刺绣工艺师唐红的视线望去,一侧的展台上,“银杏”被金属包裹住,缀在项链、耳针、戒指上。“虽然还没有正式售卖,凭着预告就已经有不少老顾客表示很感兴趣了。”
李艳刺绣艺术馆内,刺绣工艺师正在绣制作品 摄影 李芳森
馆内,不少寓意美满的湘绣作品还出现在首饰盒、发夹、冰箱贴等主题文创产品上。“我们通过将高端湘绣生活化,轻量化的产品受到不少年轻群体的喜欢。”唐红发现,年轻人对非遗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临近“七夕”,店内相关主题湘绣作品的销量也迎来一波增长。“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素以虎而闻名,但也有不少题材是‘成双成对’的,如鸳鸯、比翼鸟、并蒂莲等。”
谈及湘绣与七夕节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唐红如数家珍。“当今社会,七夕节更多的是作为被视作中国的‘情人节’。”将时光回溯,七夕古称“乞巧节”,“乞巧”即祈求“巧智”,古代女子们常在这天穿针引线、陈设瓜果,祈愿自己心灵手巧、生活美满。
“这乞巧的‘巧’字,最终就落在我们这穿针引线的指尖上。”在唐红看来,湘绣有着悠久的历史,针法丰富,所绣之物栩栩如生,这与古代女子追求精湛女红技艺的愿景相契合。
唐红正在绣制作品 摄影 李芳森
凭着一手“巧”功夫,湘女们在一针一线中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愿景。“绣”至今天,成了链接古今,传递湖湘文化的重要媒介。“不少客人选择湘绣作品作为礼物送给海外的朋友。”唐红说。
此时,与艺术馆一巷之隔的湖南金霞湘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霞湘绣”),便正为湘绣出海订单忙得不可开交。“订单都已经排到年底了。”该公司工厂负责人严浩步伐匆匆,脸上是藏不住的喜悦。
“湘绣出海不是近年才开始的,早从19 世纪末20世纪初就开始了。”严浩翻开身侧的书,其上写满了湘绣出海的故事。“当时湘绣作品参加日本、巴拿马的国际博览会,拿了不少优胜奖,第一次让外国人知道‘中国有这样精美的刺绣’。”有着20年湘绣外贸经验的金霞湘绣对于湘绣出海有着自己的心得。“要让老手艺在国际市场立住脚,光靠传统肯定不够。”
以鸳鸯为题材的湘绣作品 摄影 李芳森
近年来,金霞湘绣的产品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山水、花鸟,而是每周都推2—3个新款,让湘绣既“有古韵”又“跟得上潮流”。“其实湘绣出海不只是‘卖产品’,更是把中国的匠心、湖湘的文化带给世界。”因湘绣声名鹊起得以发展壮大,金霞湘绣也在二十年从事湘绣出海的时间里助力其持续跨越“银汉”,名扬四海。
据悉,金霞湘绣海外客户最多时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连续14年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算是实实在在把湘绣的‘国际名片’擦亮了。”严浩感慨。
李艳刺绣艺术馆和金霞湘绣所在的长沙县,作为湘绣重要发源地之一,集聚了不少湘绣工作室,拥有多位国家级、省级湘绣大师,目前正致力于将该县湘绣城湘绣一条街打造成“湘绣文化发源地”,融入湘绣技艺等核心文化元素,将其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示范街区。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如今,湖湘“织女”指间的针依旧,线依然,但湘绣正跳出绢帛,走过文化出海之桥,与未来“甜蜜”会面。(文 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