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制:周娜娜 杨阳
近日,“祁连山下是我家”第二季河西走廊经济带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媒体行采访团走进武威市天祝县,实地探访松山镇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天祝县,地处甘肃省武威市南部,作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三大地理单元的交汇点,依托独特的冷凉气候资源优势,成功将高原食用菌培育发展为县域经济支柱产业。通过全链条布局、科技赋能和机制创新,该产业不仅实现产值从2021年2.67亿元到2024年8.39亿元的跨越式增长,更带动2.1万名群众户均增收2.5万元以上,为西北地区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食用菌生产产业园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 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
天祝县海拔2040至4874米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中低温型食用菌理想产区。依托距兰州、中川机场、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口岸均100公里的区位优势,以及兰新铁路、G30高速等交通网络,形成原材料采购与产品流通的快速通道。更关键的是,通过科学规划种植周期,与中南部产区形成“错峰上市”格局,填补了南方市场季节性空白,产品价格稳定性提升30%以上,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
全链条布局产业体系 夯实规模化发展根基
天祝县总投资7.6亿元建成9个菌棒生产产业园和1处精深加工研发中心,培育22家合作社、23家家庭农场,形成覆盖南阳山片区及朵什、西大滩等乡镇的产业带,建成智能化养菌设施2万立方米、冷链仓储3.8万立方米,配套3000座标准化种植大棚,构建起“菌种培育—菌棒生产—标准化种植—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的现代产业链。2024年实现袋栽食用菌9000万袋、畦栽30万平方米的规模化生产,产量达8.26万吨,产业规模三年增长超200%。
菌棒种植大棚
创新联农带农机制 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天祝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建立“产业园+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联动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带动5000余户群众参与产业,创新推行“村集体统管分租”模式,盘活闲置日光温室660余座、畜棚780座。在天祝县松山镇试点“在册不到户”管理模式,解决大棚闲置难题,使种植农户从2022年47户增至881户,形成“企业带动、农户参与、集体增收”的良性循环。
农户分拣食用菌
强化科技支撑体系 引领产业高端化发展
天祝县成立高原食用菌研究院,构建“研究院+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产学研平台,引进羊肚菌、金耳等37个新品种,规模化栽培品种达9个;举办全省高原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邀请国家食用菌产业70余名专家莅临现场指导;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培训机制,培育技术骨干4000余人,推广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推动种植从经验管理向数据管理转型,让新品种较传统品种增产15%以上。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拓展市场增值空间
2019年天祝县获评“中国高原食用菌之乡”,发布“天祝原生”区域公用品牌,3个企业商标入选“甘味”品牌目录。通过绿博会、兰洽会等平台推广,“圣雪臣祥”香菇获绿博会金奖。建立全国性销售网络,开发香菇酱、冻干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年加工产值达2100万元,推动产业从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品牌溢价能力持续提升。
食用菌
天祝县的实践表明,特色农业产业化需立足资源禀赋,通过全链条布局夯实基础,以机制创新激发活力,用科技赋能提升价值。该县构建的“错峰竞争—规模生产—科技支撑—品牌增值”发展模式,不仅实现食用菌产业从零星种植到10亿级支柱产业的跨越,更开辟了“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振兴新路径,为西部高原地区特色农业现代化提供样本。(文 曹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