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正文
视频丨改革和法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2025-11-14 09:56:2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编辑:陆华宇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等一系列改革发展中,始终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不断拓展法治作用空间,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海南自由贸易港封关运作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后,货物、交通工具等需经海口新海港、洋浦港、三亚港以及海口美兰机场等10个“二线口岸”进入内地。目前,海南正在对“二线口岸”通关信用管理系统开展试运行,并根据实际情况持续优化。

  海南省营商环境建设厅厅长 任端平: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治理和监管机制,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降低抽检频率,对于违法失信企业加大抽检力度,有效保障通关高效便利、安全有序。

  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法治保障与之始终相伴同行。自2018年党中央作出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先后作出8个关于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暂时调整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决定。2021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正式公布施行。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经济法规处处长 余涛: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是在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律法规体系中起“龙头”作用、具有统领性质的“基本法”,明确了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功能定位、运行方式、管理模式和关键制度,使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有了重要遵循。

  重大改革于法有据,通过法治保障改革重大创新成果。除海南自贸港法规外,202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还作出《关于授权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决定》,创设了“浦东新区法规”这一新的立法形式。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 阎锐:这项授权不仅是中央对浦东新区和上海的信任与重托,更是国家在新时代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以法治方式引领深化新型改革的一项战略举措。可以通过“浦东新区法规”的形式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取得的成功经验可以适时复制推广到全国,从而为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提供“上海经验”和“浦东实践”。

  在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同时,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我国还始终注重及时通过立法将其上升为法律制度,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比如,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制定,将可复制可推广的“三农”领域改革发展经验上升为法律规范;黄河保护法、湿地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将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予以立法确认……通过法定程序将改革成功经验制度化,为未来改革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法治预期。

  先行先试 通过立法授权推进改革

  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既不允许随意突破法律红线,也不能简单以现行法律没有依据为由迟滞改革。五年来,通过立法授权推进改革,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常备选项。

  在广州,香港大律师萧朝坚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今年刚刚获得在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内地九市的执业资质。

  香港大律师 粤港澳大湾区律师 萧朝坚:通过考试取得大湾区律师执业证书后,拥有两地律师牌,在港澳及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业务,拓展了发展空间。

  像萧朝坚这样,目前共有600多名港澳律师已取得大湾区律师执业资质,并在大湾区内地9市170多家律师事务所执业,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而这一红利来自一项推进改革的授权决定,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司法部已连续五年组织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截至目前,共有2000多名港澳律师报名参加了考试,为优秀港澳律师提供了在内地发展的机遇和平台。

  先行先试,通过立法授权推进改革。“十四五”期间,我国制定30多件授权和改革决定,以及7批次一揽子修改法律法规58件、废止28件。法治保障改革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针对性、时效性越来越强。

  深化法治领域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坚持在法治下深化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近些年,我国深入推进行政复议体制、司法体制机制等领域改革,减轻人民群众诉讼之累,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触、可见。

  在北京市朝阳区行政复议中心,和美容机构产生纷争的米女士来到这里,因为她对自己投诉后朝阳区卫生健康监督所做出的调查结论不服,要求进行行政复议。

  市民 米女士:一般行政复议时效短,一两个月就解决问题了,如果要诉讼的话可能时间比较长,而且手续比较烦琐。

  从2020年开始,我国启动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将分散在地方各部门的行政复议职责集中到各级政府统一履行,由司法行政机关具体办理,地方复议机关由3万多个精简到3000多个。特别是2024年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实施后,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逐渐凸显,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2024年收案7152件,案件量是改革前的13倍。

  北京市朝阳区司法局副局长 安果丽: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实施以后,我们的复议案件量在不断地增加,同时化解行政争议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我们的行政复议案件有90%以上在复议期间得到了化解,实现了案结事了。

  5年来,不仅是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立法体制机制、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司法体制机制等法治领域重要改革都在深入推进。张倩是北京互联网法院的一名年轻员额法官,她对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责任二字。

  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 张倩:司法改革带来最核心的感受就是责任二字,员额制让法官真正成为审判的主角,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健全公正司法体制,落实和完善司法责任制,全面实施员额制,法院检察院85%的人力资源集中到了办案一线;诉讼制度改革、执行体制改革等深入推进,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改革和法治的双轮驱动,正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总台央视记者 冀成海 赖健 杨松涛 马力 王思元)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