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6月9日至10日,以“30·60责任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在京召开,共同交流企业社会责任进展情况和发展趋势,探讨双碳目标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和方式。
论坛由金蜜蜂智库、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主办,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日本企业市民协议会联合主办,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高通公司支持。
共识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前瞻
论坛延续以往专业化、国际化特色,紧扣时代脉络,分享了全球CSR最新趋势,探讨了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最新进展。
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的代表分享了各自区域的CSR发展最新趋势。
金蜜蜂智库创始人、首席专家,ISO 26000利益相关方全球网络副秘书长殷格非
近年来,ESG(环境、社会、治理)成为了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热门话题。
金蜜蜂智库创始人、首席专家,ISO 26000利益相关方全球网络(SGN)副秘书长殷格非分析了CSR时代方位下的四大机制并提出,ESG将增强社会责任的风险和机遇意识,提供社会责任的新型行动框架,量化投融资中的社会责任绩效,并将更加突出社会责任中的G(治理)。这或将掀起新一轮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浪潮。
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也呈现出从自愿方式向强制方式转变的全球趋势。
各国专家学者通过在线视频分享观点
来自各国的专家和代表带来的最新进展显示,绿色新政、强化责任信息披露、数字化转型、将SDGs融入企业战略等共识和要求,正推动并帮助建立更有弹性的企业发展战略和优先行动。
责扬天下管理顾问常务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管竹笋
在新冠肺炎疫情、双碳目标提出和脱贫攻坚决胜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指数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责扬天下管理顾问常务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管竹笋发布的《金蜜蜂指数报告2020》发现——
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社会责任综合指数逆势上扬;
电力、工程行业社会责任综合指数上升,采掘、制造、储运、金融行业下降;
企业保持对社会责任的战略性重视;
企业社会责任领导力和日常管理指标有波动;
发生亏损的企业占比明显增加,股东责任指数下降明显;
客户、员工责任指数呈现下降;
供应商责任指数平稳发展;
社区责任指数小幅下降;
成长型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待加强;
案例实践主题聚焦可持续产品/服务、社区、环境。
据此,报告提出建议:发扬国企社会责任担当;提升社会责任领导力;推动社会责任融入管理和运营;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加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讲好责任故事。
论坛还设置多个分论坛聚焦当前热点议题,分享交流了“可持续品牌”“企业ESG行动力提升之道”“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商业价值”“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企业责任竞争力”等议题下的思考和行动。
新力量中国青年贡献SDG倡议发布 生物多样性可持续艺术展启动
新力量中国青年贡献SDG倡议发布
青年是创新的主体,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源动力。
本次论坛上,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联合国家电网温州供电公司特别设置“可持续发展青年说”环节,5位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的青年人分享了其贡献SDGs的青春故事。他们和他们代表的青年群体以创新的思想、蓬勃的青春,汇聚成贡献可持续发展的澎湃动力。
同期发布的“中国青年贡献SDG倡议”,期望更多的青年能够接过SDGs接力棒,也期待更多的企业和组织能为青年贡献SDGs提供支持。
“万物有灵,多样之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艺术展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路径中,艺术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论坛上,“万物有灵,多样之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艺术展正式启动,旨在促进中国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融合。
先锋行动“2021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发布
金蜜蜂一直秉持“责任竞争力成就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自2016年以来,作为中国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行动,“金蜜蜂全球CSR 2030倡议”以“共同愿景、责任竞争、精准实践、跨界合作、共享价值”为关键词,在更高、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履行社会责任,助力SDGs的最终实现。目前,共有34家企业和4家机构成为“金蜜蜂全球CSR 2030倡议”共同发起方。
作为展示优秀责任企业的平台,“2021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隆重发布。34家企业从300多家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领袖型企业、成长型企业、永续发展、员工关爱、生态文明、客户至上、和谐贡献、优秀扶贫实践、责任采购、责任金融等荣誉。
凭借在责任竞争力实践方面的持续努力,7家“老蜜蜂”再次上榜,为企业开展广泛、深入、持续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树立了表率。另外产生了金蜜蜂入围企业11家。
自2008年发布“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中国榜”,十余年来,这项寻找中国负责任经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蜜蜂型企业的活动累计吸引4000多家企业、机构参与。至今,398家“金蜜蜂企业”作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代表和象征,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智慧和方案,也凝聚成一个负责任企业的集体形象。(图/文 李思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