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三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均表示,展览可让观众比较三国绘画的异同,促进三国文化交流
此展是中日韩三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合办的绘画展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刘思恩):11月4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合作举办的“东方画艺——15至19世纪中韩日绘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第九届“中韩日国家博物馆馆长会议”期间的一次重要活动,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展中的又一个重要展览。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开幕式上介绍,这个展览从三馆的藏品中分别精心挑选了中国明清时期,韩国朝鲜王朝时期,以及日本室町、江户和明治时期的文人画、风俗画和佛教画,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既显示了各国绘画的民族特色,又展示了相互的关联和影响。
吕章申说,中国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优秀的艺术传统。中国国家博物馆为本次展览提供了20件馆藏的明清时期绘画名作,其中既有通过山水和花鸟对古代文人情怀的展示,又有当时物质生产和民风民俗的表现,还有对中国汉传和藏传佛教信仰的反映。这些珍品在介绍明清时期绘画艺术概貌的同时,也通过与其他两国作品的比较,反映出中国绘画对韩国和日本古代绘画的影响,及其各自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显示了中、韩、日这三个地域相近的国家在文化交流上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
东京国立博物馆为展览提供了18件馆藏画作。馆长钱谷真美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这次展览是一个非常宝贵的机会,通过文人画、风俗画和佛教画这三个主题,对具有悠久交流历史的中、韩、日三国绘画作品进行比较,我们将看到它们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各自的特点。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李荣勋致辞表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首次展示的韩国传统绘画,能让中国观众欣赏到亲密又崭新的绘画世界。”该馆将展示14件馆藏画作,李荣勋说:“我们从亚洲绘画的宏观视觉里能接触到韩中日三国的绘画世界。这些先人的画作,可以让我们惊喜于相互之间的共同点,也敬佩于相互之间的不同点。对此,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更进一步加深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与西方的画具不同,东方的毛笔绝不伤害纸张。所以,用这样的毛笔表达情怀的这些作品就能安慰着我们的心灵。”
近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2014年,三馆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东亚之华——陶瓷名品展”。通过这些合作,三馆之间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加强了馆际交流。这次“东方画艺——15至19世纪中韩日绘画展”是三家国家博物馆的第二次联合办展。
“东方画艺——15至19世纪中韩日绘画展”分文人画、风俗画、佛教画三类展出。
中国的文人画也称 “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审美趣味,画外流露文人感想情怀的绘画。明清时期是中国文人画发展的鼎盛时期,流派纷繁、名家众多。展览中既有中国明代“吴门四家”文征明、唐寅的山水画,又有清代“四僧”朱耷、石涛的花鸟画。其中明代文人山水画开山人物王绂所绘的《北京八景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一级品,是现存王绂作品中水准最高之作,代表了明初文人山水画的面貌。
韩国在高丽王朝就接受了中国文人画的理念。至朝鲜王朝,文人画家们在与中国频繁交流的同时,发展了蕴含独特民族风格的绘画。展览中宗室画家李岩的《母犬图》,因为描绘了典型的韩国小狗,展现了朝鲜王朝文人画家的情趣,在韩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朝鲜王朝后期的“艺苑领袖”姜世晃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曾在72岁时以千秋副使的身份出使中国,亲自谒见乾隆皇帝,并与中国文人进行笔谈,此次展出的《武夷九曲图》和《兰竹图》均为其代表作。
日本的文人画又称“南画”,是江户时代中期最有影响的绘画流派之一。它学习和借鉴了中国文人画的风格技法,并加入日本原有的绘画传统,将本民族的审美与意趣融合其中,形成了笔墨简练、色彩细腻、富于装饰和俳谐诗入画的民族特色。展览中有中国观众熟悉的一休宗纯的弟子没伦绍等绘制的《葡萄图》,此画是日本重要美术品,反映了日本禅僧对中国文人墨戏的憧憬。另一件日本文人画大师与谢芜村所作的《山野行乐图屏风》被指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为画家依据自作俳谐诗和中国晩唐诗人杜牧的五言律诗《早行》意境所作。
风俗画单元展示了三国的世俗文化,佛教画则展示了佛教传入中国、韩国、日本后各国佛教美术的演变。
据悉,展览为期一个半月,至12月18日闭幕。为配合此次展览,11月5日的“国博讲堂”将邀请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先生、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学艺研究官金云林先生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学艺研究部调查研究课长田泽裕贺先生三位艺术史专家,进行有关15至19世纪中、韩、日绘画的讲座。
朝鲜王朝时期的佛教画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国文人画
著名的《山野行乐图屏风》,日本与谢芜村画
朝鲜时代的兰竹图
日本佛教画
朝鲜时代风俗画局部
前为明代文人山水画开山人物王绂所绘的《北京八景图》,左右为日本江户时代名画,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