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新闻11月15日讯(记者戚易斌 李智)当地时间14日凌晨,新西兰南岛中部地区发生7.5级地震。新西兰皇家地质与核科学研究所称此次地震震感为“严重”级,这是该机构所划地震震感类别中最为强烈的一级。不过,截至14日,地震并未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这与该国在应对地震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不无关系。
我国与新西兰同是地震多发国,历史上也曾因地震严重受灾。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防灾救灾体系,抗震减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地震多发国也通过不断摸索,各自形成了应对地震灾害的实用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我国是地震多发国
地震在中国古代又被称为地动,《后汉书·张衡传》曰: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
根据中国地震局网站的资料,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但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人们感觉不到。地震局网站称,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本身并不是灾害,但当它达到一定强度,发生在有人类生存的空间,且人们对它没有足够的抵御能力时,就可能造成次生灾害以及社会灾害。
地震局网站资料还显示,自1900年至20世纪末,中国已发生6~6.9级地震460余次,7~7.9级地震99次, 8级以上地震9次。
各国应对地震的举措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生命无比脆弱。如何应对、减少灾害损失成为各国面临的挑战。
新西兰
新西兰隔震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科研人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将特制的橡胶垫用于基础隔震。目前,新西兰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物及桥梁上均采用了结构隔震减震装置。地震发生时,隔震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害。
新西兰在《建筑法》和建筑规范中对投资者、设计师以及设计图都做了具体规定,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可以监督施工。对于建筑工程的审查,《建筑法》规定投资者委托设计师进行图纸设计后,要送交有关专业部门审核,建筑物出现问题要追究建筑商、设计师、政府审查人员的责任。
新西兰政府对各种自然灾害实行综合管理,专门设立了政府民防部,从中央政府到地区、地方三级政府均设有防灾减灾机构。一旦发生全国性重大自然灾害,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国家民防总指挥部就会立即启动,地区和地方的民防指挥中心也立即投入工作。
日本
日本堪称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政府长期投入巨资用于测震、防震、救灾等工作,这是日本国民能在地震发生时临危不乱的主要原因。
日本全国各地设有不少地震博物馆和地震知识学习馆,免费向市民开放。每年法定“防灾日”来临时,日本各地都会举办地震防灾演练,向市民介绍面对突发灾难的应急对策,提醒市民加强危机意识。
日本政府在1978年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这个文件规定,如果测得大地震即将发生,首相将在预测地震日期前两到三天发表《警戒宣言》,政府随即启动全面避难救援措施。
城市建设规划之时,日本重视防灾避难的设计。抗震性和安全性是日本建设公路、铁路和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重点。行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政府指定的避难“缓冲地带”,不少城中绿地和街心公园的入口处都插着“地震避难所”的牌子。
智利
智利也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为应对这些自然灾害,智利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备的防灾救灾体系。
智利负责协调灾区救援、秩序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的是国家紧急情况办公室。通过该办公室,智利中央政府可以对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做出反应。对于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自然灾害,国家紧急情况办公室都制定了详细的预防和处理办法。
在法律方面,智利宪法明确了中央政府在处理灾难性事件中的责任;地方政府组织法规定,智利各级地方官员有责任避免突发事件或灾难的发生;灾难发生后,地方官员则有权力采取各种应对措施。2002年,智利又出台了“公民保护国家计划”,规定了各级政府在应对突发灾难性事件的每个阶段应采取何种措施。
基础设施决定受灾规模
《2016年世界风险指数报告》指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基础设施承受能力仍是各国能否有力应对致命自然灾害的关键因素。
这份报告还特别强调,在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时,是否有足够的道路和机场保证物流,是否有足够的医院,电力部门在紧急情况下能否紧急运转,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世界银行估计,到2020年,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每年需额外投资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亿元),才能仅仅建立勉强够用的基础设施。
据英国《卫报》报道,在自然灾害数量和强度急剧增加的过去30年里,投资于更好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系统不仅能拯救生命,也能挽回每年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原标题:新西兰强震为何伤亡不多 看世界各国如何抗震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