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为着力点向德国取经

来源:国际在线2016-11-26 13:46:33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阮佳闻):日前,第七届中欧论坛汉堡峰会圆满落下帷幕。来自中国、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的400多名代表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上就诸多热点问题交流了看法。作为本届峰会的六大热点议题之一,涉及“中国制造2025”的讨论尤其多。与会嘉宾是如何看待这一中国战略的?德国作为世界公认的创新工业强国,它的“工业4.0”战略是否对“中国制造2025”有借鉴意义呢?

  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致力于实现工业制造现代化,通过数字化变革提升核心产业的竞争力,从而跻身掌握创新性尖端科技的工业强国之列。峰会主办方汉堡商会的国际部主任科琳娜认为,这一战略意味着中国将创新、质量、高效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先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是很好的,因为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具体细化,然后一步步向之迈进。那么问题就在于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去达成这个目标。我认为,德国的‘工业4.0’战略可以是很好的借鉴。因为所谓‘工业4.0’就是将工业生产与信息技术融合到一起。最终的结果应该是机器可以智能地进行自我控制。我相信两国的战略是可以找到共鸣的,德国也愿意提供支持,帮助中国达到这一战略目标。”

  的确,在“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提出后,德国的“工业4.0”计划被愈发频繁地提及。因为“德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在全球市场经久不衰,如果能够借鉴、总结德国工业创新战略的成功经验,找到战略对接的可能性,无疑会对双方实现合作共赢大有助益。不过,在SAP(思爱普)全球副总裁柯曼看来,两国战略实施的背景实际上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在工业制造现代化之后,原先提供着成千上万岗位的纺织品、皮鞋或者手机工厂该何去何从?因为德国国内这样涉及大量人工的生产线比较少,所以并不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换言之,还是要基于各自的国情。但这并不是说彼此不能借鉴。我们也很关心‘中国制造2025’由哪些要素组成,是不是可以跟我们对接,是不是可以共同进行研究,和高校也好,和机构也好,当然更多的是和企业。我们也很愿意去阐述‘工业4.0’的概念,向中国的政府部门以及向中国的高校。我们提供很多‘工业4.0’的课程,都已经翻译成了汉语,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中国青年学生来了解这个概念。”

  而除了要对概念有清晰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国情之外,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龙信鑫认为,“工业4.0”最值得“中国制造2025”学习的地方其实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工业4.0’可以说是值得中国借鉴的榜样。因为在德国,工业4.0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果,是因为这一战略依托的是企业平台,政府起到的只是辅助作用。但在中国,情况不太一样,是政府发起的倡议,希望企业加大创新的力度。可惜大多数企业往往缺乏探索新经营模式的动力,而独立去创造新的产品对他们来说又不现实。这就导致了目前中国的创新摇篮更多的依然是高校和研究机构。所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关键在于企业能不能自主创新。”

  诚然,德国的“工业4.0”理念可以给“中国制造2025”战略很多启发,但德国之所以能够常年保持住工业强国的优势,究其本质还是因为创新能力的领先。可以说,“工业4.0”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德国创新实力的驱动。德国中国商会主席蔡正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新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成果:“为什么德国会成为一个创新的基地,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德国的这种,我们现在国内也有这样一个称呼,叫工匠精神。他在做自己本职工作的时候、在做研发的时候一是考虑非常全面,第二他一直保持着一个持续改进的思想。而这个持续改进也不是飞跃式的,积累在你每天一点一滴。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基础和这样一个思维模式,我觉得才能够成就德国现在成为一个世界创新中心。”

  对此,柯曼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他说,德国在创新道路上遥遥领先其他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性格、他们的文化:“多年来,德国在创新方面一直位居世界领先地位。我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融合了自身文化的结果,比如文化里的钻研和独立精神。像我老家在南德,那里的人比较注重怎么去解决问题,也包括通过技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这种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与此同时,我们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强调动脑思考,而不是一味地重复。所以哪怕是在一些年代特别久远的工厂里,师傅、帮工、学徒等等,所有人都竭力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尝试新事物,这就是创新的动力。”

  而这样的性格和文化的形成又是与德国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分不开的。在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里,应用技术大学一直被认为是德国创新事业的主力军——工程师们的摇篮。那里的学生虽然只占了大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却培养出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工程师。科琳娜认为,有新的想法和发现却不真正地去践行,是称不上创新的。而德国正是因为注重实践,才让自己的创新享誉全球:“德国在教育系统里始终贯彻的是‘实践出创新’理念。比如德国的工程师们一般之前在应用技术大学求学的过程中就接受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换言之就是理论和实践学习各占百分之五十,为未来进入企业工作打下扎实基础。于是就有了创新强国——德国。”

  不过,在龙信鑫看来,中国在创新方面其实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因此,德国和中国在创新优势方面其实是各有千秋:“从字面上来解释创新,就是创造出全新的产品。这的确是德国的强项,比如在机械制造、化工等许多高科技领域。而中国创新优势在于市场化,也就是企业的经营模式。比如中国的微信就是个非常好的例子。虽然最早人们把它当做是WhatsApp的山寨版,但如今再比较两者,微信已经远远超越了WhatsApp。它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独立的互联网世界,一个数字化的生态系统。所以说创新不仅仅意味着去创造新产品,更是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新的企业。而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潜力是无穷的。”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