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冰箱”是一种可贵的“慈善分享”

来源:北京青年报2016-11-29 08:40:07

  “爱心冰箱,免费领取。”最近,一台放满面包、任何人都能免费拿取的保鲜冷柜,在温州迅速走红。“爱心冰箱”又叫“分享冰箱”,几年前从欧洲开始风行。它主张居民将家中多余的食物放入室外冰箱或冷柜中,帮助有需要的人。今年9月底,上海出现了国内第一台“爱心冰箱”,随后贵阳、扬州等地也陆续出现。这种做法,有人赞扬,也有人对食物的品质和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基于在国外的见证与经历,国内出台了第一台“爱心冰箱”,主张居民把多余的食物放入室外的冰柜或者冷柜中,供需要有帮助的人。如此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解决了每个家庭食品超量而且容易变质的问题;另一方面,又给需要获得帮助的人,尤其是城市流浪人员或者乞讨人员以帮助,在避免资源的浪费的同时,变相实现了第二次分配。作为一种舶来品,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公众所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或许并没有想象中严重。

  温州版的“爱心冰箱”,目前还是一己之力——蛋糕店的老板没有把当天未销完的蛋糕用于第二天销售,而是放在“爱心冰箱”中,供人免费拿取和分享。相信出于安全风险的考虑,其对蛋糕的质量将会进行严格把控,这样的付出,需要相应的成本作为代价。不过,若是没有其他人的共同参与,这个“爱心冰箱”仅具样本价值,也没有普世的意义。不过,作为在当地“开先河者”,“爱心冰箱”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形式上的倡导。即以这种方式来实现分享,并实现触手可及的善意。

  最好的慈善应是最容易实现的慈善,“爱心冰箱”所体现的意义,最大之处在于,一是实现起来并不困难,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并极容易做到。二是可以长期坚持与实施,无论是需求者还是供给者,都很容易坚持下来。只要家中有没有变质的多余食物,那么都可以将其放入“爱心冰箱”中供人分享。三是避免了资源的浪费。食物消费有一个即时性,若是在当时没有被吃掉,那么就会成为“剩余食物”。不过,放入“爱心冰箱”则不同,所面临的群体和受众更多,需求也更为广泛,可以解决个体或者家庭不能实现的消耗。

  慈善除了救危济困之外,还有实现资源共享。“爱心冰箱”则恰好实现了两者的结合,也为社会普适和共同参与的慈善搭建了一个平台。事实上,实现共享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在国外,还有大件产品的集中摆放场所,一些家庭把自己不需要,但质量又很好的家具或者家电等物品放于其内,以供需求者进行选用,从而让物品找到了好的归属。这种做法,既免去了家庭处理的烦恼,又解决了另一方的现实需要,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当大家都如此做之后,社会的参与度与公众的支持度,就会实现大面积的增长。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个体之间有好东西应当分享,社会成员之间也应如此,这便是所谓的共享。时下提倡“共享经济”,其实也应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建设的准则。“爱心冰箱”平台虽小,不过却传递出分享的社会价值,这也是其应得到提倡与弘扬的主要原因。因为“爱心冰箱”的模式既可以复制,也可以进行无限化的扩大,并通过习惯的培养与巩固,带来个体观念与社会价值的转变。当每个人都有了“爱心冰箱”式分享的追求与坚持,那么基于慈善的社会道德,也会实现整体的提升,“虑及他人”的价值传承与实现也会更有张力。(唐伟)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