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纠结“代购空气”是不是三无产品

来源:东方网2016-11-30 11:10:39

别纠结“代购空气”是不是三无产品

  雾霾频繁出现催生新的商品交易——“卖空气”。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标称来自山东威海,甚至从新西兰等地代购而来的空气,在电商网站及微信朋友圈里成为了明码标价的商品。有的空气,按照说明书换算,呼吸一口的代价是1.2元。对于保质期,很多店主表示不清楚。专家表示,这类产品涉嫌“三无产品”,建议消费者谨慎购买。(11月29日《北京青年报》)

  网络经营平台开展“代购空气”业务,这让监管部门很生气。工商部门表示,“代购空气”属于三无产品;质量部门说“代购空气”没有商品标准;司法部门说“代购空气”涉嫌欺骗。

  的确,如果完全从商品的角度审视“代购空气”行为,以上部门的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代购空气”就是三无产品。问题是,是不是三无产品并非是“代购空气”的重点。有网络平台在销售“空气”,也有市民在购买“空气”,但是这并不是主流。

  其一,购买的人不见得是为了“呼吸空气”购买的,只是感到好奇,是买回家当玩具的;其二,不会成为购买的常态。比如一个家庭购买了一款“空气商品”,应该不会再次购买了;其三,这也只是一种娱乐而已,是闹着玩的,不会有人真的为了躲避雾霾侵袭而购买“空气”;其四,这是一些地方推销自己旅游产品的一种方式,是为了告诉市民“到我们这里来玩吧,我们这里空气新鲜”。

  从这个角度来看,监管部门非要说“空气商品”属于三无产品就没有多大意义了。监管部门真正需要做的事情是,减少那些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三无产品,以免危害社会,而不是拿出如此巨大的精力和“闹着玩的空气商品”较真。如果真心较真的话,建议所有部门都和雾霾去较真,都和环境污染去较真,管理好自己负责范围内的污染企业,让雾霾不再靠风吹,让雾霾不再侵袭百姓的生活。

  其实,网络平台销售“空气”也不见得是为了赚钱,也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是对生态环境的呼唤。而购买了“空气商品”的市民一方面是觉得好玩,一方面也只不过是情绪的宣泄而已,他们期待的同样是,让天蓝蓝、水清清、草绿绿的家园再回来。

  北京市律师协会产品质量与安全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学明律师表示,空气不同于医疗用的氧气,目前在国内很难界定。作为产品,首先必须有标准,没有标准的产品是不能销售的,建议消费者谨慎消费。我想这也有点上纲上线了。也是对“代购空气”现象的一种误读。

  “空气商品”是不是三无产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空气商品”是对监管部门环境执法的一种提醒。(郭元鹏)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