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北欧生态咖啡馆
FIKAFIKA的几位合伙人在新空间的开业仪式上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璐):“FIKA”一词在瑞典语中解释作coffee break,寓意着创新创意从喝咖啡中来。2014年12月在北京的望京地区,一家名为FIKAFIKA的咖啡馆开门营业。短短一年时间里,这家不足40平米的咖啡馆在没有进行任何商业宣传的情况下收获好评无数。而咖啡馆的主人李雪松虽然并没有太多咖啡馆经营经验,却也凭借着几分热情与勇于尝试的心,从咖啡馆经营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我自己很想去尝试很多不同的东西,我发现大家在喝咖啡的时候能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想自己也可以开一家咖啡馆。到后来我开了咖啡馆之后也的确印证了这一点,所有参与者都从中获得很多收获。”
FIKAFIKA咖啡馆有着浓郁的北欧风格和特色。说到咖啡馆与北欧的渊源,要追溯到2006年。学习无线通信专业的李雪松大学毕业后前往瑞典读研究生。他发现在瑞典人的FIKA时间里,人们时常会交流出很多的创意想法和灵感。同样在瑞典,还有着很多独立的北欧风格的设计师和设计产品。李雪松虽是学习理工科出身,但是对设计却有着很浓的情感和热爱。这些因素不仅影响了李雪松想要开一家咖啡馆,同时也是咖啡馆定位在“北欧风”的关键原因:“瑞典虽然只有不到一千万人口,却孕育了很多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瑞典不仅是世界上人均拥有跨国企业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创新指数、科研指数、幸福指数基本排名前三位的国家。瑞典有很好的FIKA文化和家居生活、休闲文化,我想带回中国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FIKAFIKA咖啡空间
FIKAFIKA店内的北欧商品陈列
在FIKAFIKA咖啡馆里,李雪松经常举办分享和互动活动,将他眼中的瑞典、自己北欧生活经历介绍给更多国内的朋友。同时,也应一些北欧当地品牌的邀请在咖啡馆里进行相关产品的展示和推介。随后,李雪松着手结合线上销售,试着将合作展示和推介的商品集中地进行线上售卖。这不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北欧小众品牌开始加入。“毕竟面对中国这个很大的消费市场,他们(北欧小众品牌)的客群还是相对分散,结合我们店内的线下推广和线上销售,这大大节省了他们的投入精力和资金成本。而我们的团队也的确可以帮助这些品牌很好地完成商品的前期咨询、市场推广、落地销售等服务链工作。”
随着咖啡馆所承载内容和品牌的逐渐增多,原本那间40平米的咖啡馆已经远不够用。于是他关掉小的咖啡馆,离开那份年薪过百万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业中,并与国内一家知名地产公司合作,先后在山东烟台开创了一家FIKA实验室和在北京长楹天街开设了一家综合体验旗舰店。“烟台给人的感觉很像斯德哥尔摩,我们想在那里做一个样板来验证这个我们所创立的融合创新模式的可行性。验证这个实验空间完成后的形态以及运营状况还是不错的之后,我们在北京做了这间旗舰店。一开始FIKAFIKA就是一间街边的小咖啡馆,我们把咖啡和餐饮作为两个不同的业态来做,除了咖啡以外还提供北欧的健康轻食。还有一个业态就是我们创新地把北欧的各个品牌以一个集合店的形式来做,以家居品为主,结合一些潮品。”
FIKAFIKA咖啡馆逐渐在国内形成了一个融合空间的创新模式:咖啡、餐饮、商品互通融合的业态为营收提供了多个动力源。在北欧,李雪松也配置了一个公司团队,为国内的FIKA实验室和体验店提供最前线的支持和保障。“我们在北欧有一个公司,主要负责品牌拓展和采购。我们也去拜访了很多的品牌,包括他们的加工厂。我们也会跟品牌创始人对接,听他们讲品牌故事。”
就这样,依托在FIKAFIKA咖啡馆的基础上,李雪松用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了国内首家北欧品牌集合空间。虽然在公司里配备有雄厚的人力资源,但创业过程中还是会觉得累,因为自己要承担比以往单纯地在公司工作更多的责任和后果。同时出于信任与共同的理想,很多的合伙人也放弃高薪的工作一起来创业,如果只是做一家咖啡店而没有更多的突破和创新,还是很不划算的。如今的李雪松压力与动力并存,对团队的未来他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划:“我们希望在一年内做好一个模板,实现标准化和模块化后再去复制。在1.0时代我们是对当下的融合空间的模式进行复制,2.0时代我们希望可以把北欧很好的设计资源和中国的高端制造业结合,如果可以顺利进入3.0时代,我们会把平台进行开放,做一些设计师的孵化。虽然我是学习理工科出身,但是对于设计我还是有很多的情怀。”
对于李雪松来说,开店过程中该淌的坑都淌了,该吃的亏都吃了,该上的课都上了,该交的学费也都交了,剩下的路就是进入精细化运行和逐步优化的阶段了。他非常期待确定好经营模式后的FIKAFIKA北欧品牌融合空间可以去到国内更多的城市,把北欧的生活气息、文化与更多的人分享。李雪松说,对于未来他拥有很多的期待,同样大有可期的还有FIKAFIKA的未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