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显示,今年1月—8月艾滋病新发病例34401例,死亡8817例。“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仍有32.1%感染者未被发现,这些‘隐蔽’的感染者因为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疾病一直处在进展状态,后果令人担心;同时,这些未知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继续传播给更多的人。”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姜天俊说。
每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防艾治艾的话题再度引发舆论关注。从相关机构发布的信息来看,目前国内的防艾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方面感染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许多结构性的数据也达到历史高峰。另一方面,与已发现的病例相比,还有约三成的人员未能被及时发现,成为没有纳入统一防控笼子中的体外循环者,也成为巨大的防控安全隐患。
数量如此庞大的群体未能被发现,其间有诸多原因,不过最重要的因素,恐怕还在于恐艾心态之下,个人隐瞒了自己的信息,且没有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其实,预防艾滋病感染别无他法,只有做到早发现,才能早治疗,从而延长自己的生命。如果讳疾忌医或者惊慌失措,那么就可能会适得其反。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着艾滋歧视的现象,使得每个人都心生畏惧。某种程度上讲,也正是比艾滋感染还严重的歧视行为,才使得一些人谈之色变,而不愿意以真实情况示人。
2013年,《沐浴业管理办法》向公众征求意见,其中“禁艾入浴”条款引发持续激辩。值得注意的是,新浪的调查显示,超七成网友支持“禁艾入浴”。有关专家指出,歧视比病毒更可怕,它可能加大疾病防控难度。政府立法尚且存在如此严重的歧视行为,那么社会普遍存在歧视就不难理解。也正是这种严重的状况,才导致艾滋病感染者只能选择隐匿实情。而其他一些身份被暴露的艾滋病患者,要么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歧视而选择自杀,要么就是因为哀怨而报复社会。
从一些国家对艾滋病的防治经验来看,歧视和排斥完全不能让我们远离艾滋病,反而增加人群感染的风险。讳疾忌医式的远离、排斥和拒绝,不过是自欺欺人。真正的安全防治,是在了解情况之后的规范处理和科学对待,包括如何在公共场所传播防艾知识,如何与高危人群平等沟通等等。因为在艾滋病的干预措施中,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参与。很多人因为害怕和抗拒,结果反倒成为被感染的对象。虽然无知下的恐惧很可怕,但已知下的拒绝与歧视,才是最大的安全风险诱因。
恐惧来源于歧视,也来源于无知。要破解“艾滋三成未发现”的困局,还得两条腿走路。一是要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防艾知识,让更多的人对艾滋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做到科学对待和正确面对,而不是基于无知下的排斥与恐惧。
二是要加大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救济和帮助,尤其是要消除其引发恐惧的外部环境,比如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对排斥艾滋病的做法给予纠正,对故意歧视或者排挤者给予惩戒,让艾滋病患者的正当和合法权利受到保护。
与此同时,在全社会要倡导“权利至上”的基本理念,针对特定人群做好健康干预工作,以推己及人的态度与责任,消解歧视存在的空间,让艾滋恐惧不再成为公众之忧。唯有如此,“32.1%感染者未被发现”的体系之痛才会得到缓解。(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