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共享发展成效大小和进展快慢,要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进展情况。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检验全面小康成色的标志性指标。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回顾我国农村的减贫历程、展望未来的减贫前景。
从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来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让大多数人受益并摆脱贫困。1978—201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6%,农业生产年均增长4.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这是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最重要的基础。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和减贫效应尤为明显。1978—1985年的7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8%,农业生产年均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2%。按现行扶贫标准,短短几年间就有上亿人脱贫,未脱贫人口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改善。
从包容性增长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使边远地区和农村获得更多发展机会。我国从1999年起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7年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已连续9年超过东部地区,全国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从2002年起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逐步在农村建立起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从2004年起实施农业补贴和主要农产品托市收购政策,从2006年起推进新农村建设,2010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已连续6年超过城镇居民,全国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从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来看,专项扶贫取得明显减贫效果。受自身条件限制,一部分农村和农户需要靠政府主导的专项扶贫规划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摆脱贫困。1983年,中央设立“‘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对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1986年,中央提出要对“老少边”地区实行特殊的扶持政策,并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994年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取得了明显减贫效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将会减弱,包容性增长的主要措施也将面临严峻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特别需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一要解决好“扶持谁”问题,确保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二要解决好“谁来扶”问题,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三要解决好“怎么扶”问题,按照具体情况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和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工程。四要解决好“如何退”问题,加快建立贫困县、贫困户退出机制。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