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记者董瑞丰)在琥珀中寻找恐龙的身影?“脑洞大开”的想法如今有了依据。中加英美等国的古生物学家9日在北京宣布,他们发现了有史以来第一件琥珀中的恐龙标本,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邢立达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皇家博物馆教授瑞安·麦凯勒领衔的论文已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
从照片来看,琥珀中的恐龙标本非常小,保存完好。“是一段毛茸茸的尾巴,就像一棵扫帚菜。”邢立达介绍,尾巴展开后长度约为6厘米,推测恐龙全身长度为18.5厘米。标本背面有着栗棕色的羽毛,腹面则是接近白色的羽毛。
“由于琥珀的特殊性,我们眼前的恐龙尾巴与生前的形态非常接近。”邢立达说,这件标本发现于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来自白垩纪中期诺曼森阶,距今约9900万年。今年6月,其团队已宣布在琥珀中首次发现古鸟类标本,此后又开始在同批琥珀中寻找类似尺寸的非鸟小恐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告诉记者,这段尾巴标本包括了至少9个尾椎,研究人员将其起名“伊娃”。从“伊娃”的尾巴骨骼形态来看,它与典型的非鸟虚骨龙类恐龙类似,区别于典型的古鸟类;从羽毛来看,标本可归属于基干手盗龙类。
据介绍,手盗龙类是虚骨龙类的一个演化支,其中不乏一些非常小的个体,比如生活在1.6亿年前我国华北的近鸟龙,体长仅34厘米,重约110克,就是一种拥有飞羽的小型恐龙。
“羽毛形态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之一。”瑞安·麦凯勒表示,“伊娃”标本保存了非常精致的羽毛形态学细节,为研究羽毛的早期演化提供了依据。
中科院动物所副研究员白明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黎刚说,研究团队获取标本后,综合运用多种无损成像和分析手段进行研究,得到了隐藏在羽毛内部的尾部脊椎的高清3D形态。
既然恐龙标本如此“新鲜”,能否提取DNA用来克隆?研究人员表示,由于“伊娃”的“年龄”近1亿岁,远超过DNA半衰期,以目前技术条件尚无可能获得有价值的DNA片段,科幻电影中复活恐龙的场景,短期内还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