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朴槿惠弹劾案通过后,谁将成为下一任韩国总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韩国最新民调显示,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前党首文在寅、在野党国民之党前联合党首安哲秀,还有突然杀出的“黑马”城南市市长李在明都是下届总统宝座的有力竞争者。下面小编就来为您比较一下他们竞争力如何!
文在寅——卢武铉密友
文在寅
年龄:63岁
职务: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前党首
民调:23.1%,高居榜首
竞选优势:政治经验十分丰富
作为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前党首,文在寅的政治经验十分丰富,被认为是最有总统相的人。
文在寅在上世纪70年代是学生运动分子,因为反对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的独裁统治而入狱。20世纪80年代,他和卢武铉作为人权律师并肩合作,从此成为朋友和盟友。卢武铉出任总统后,文在寅担任他的秘书室室长。文在寅曾在2012年竞选总统,以微弱劣势败给了朴槿惠。
文在寅主张增加社会福利开支、加强南北对话沟通,并对“萨德”导弹入韩持坚决反对态度。
竞选劣势:过于“温和”
文在寅的“温和”为其赢得了好口碑的同时,也令其遭受诟病,尤其是在对待朝鲜问题上。文在寅主张通过谈话协商等方式劝诫朝鲜不进行核试验,而不是通过一定的武力手段施压,如果在此次大选中文在寅继续保持着这样的“和善之心”,很有可能再次重蹈2012年败选的覆辙。
潘基文——“地球村村长”
潘基文
年龄:72岁
职务:联合国秘书长
民调:18.8%,暂列第二
竞选优势:高知名度、外交领域的成就
从2007年起,潘基文任职联合国秘书长长达10年,被称为“地球上最优秀的外交官”。尤其是在朝鲜核问题上,潘基文的处理方式得到广泛认可。
此外,潘基文出身韩国忠清道,韩国相继有几任总统均出身忠清道。他的出身也可以说是一个优势,正符合韩国当下“忠清热门论”这一说法。
竞选劣势:在韩国内治上经验欠缺
在担任联合国秘书长之前,潘基文的仕途多在外交领域,缺乏现实政治的历练。在韩国经济危机加深的情况下,民众非常关心下任总统是否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另一个障碍是,他没有党派。外界此前预计他会加入朴槿惠的新国家党,但在朴槿惠爆出丑闻后,该党支持率急剧下滑。人们估计他会与新国家党或其他政党的一些党员结盟,或自行创建一个党。
李在明——“韩版特朗普”
李在明
年龄:51岁
职务:城南市市长
民调:16.2%,一路上涨,最大黑马
竞选优势:善用社交媒体
李在明在崔顺实“干政”事件曝光后突然成为政界明星,他因骂朴槿惠而成名,也是韩国政坛中要求朴槿惠辞职的“第一人”。
李在明口才过人,从政前是一名律师。2010年,他当选城南市市长并于2014年连任。他重建了城南市的财政,行政手腕获得好评。虽然是地方政府首长,但没有担任国会议员的经验,反而使其具备了“与现有政治家不同”的优势。
此外,李在明特别喜欢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在推特上的粉丝超过25万,因为这点跟特朗普十分相似,被冠以“韩版特朗普”的称号。
李在明经常发表一些激烈言论,比如,2016年日韩签署了《军事情报保护协定》,李在明便在脸谱上发文称:“日本是我们的敌国,我们竟然要向敌国无限制提供军事情报?如果朴槿惠签署这一协定,就是日本的间谍,”并对朴槿惠和国防部长韩民求说“滚回你们的祖国日本”,受到了大批网民的响应。
竞选劣势:口无遮拦、“极端”
也正因为李在明的“大嘴”给他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据韩国媒体报道,一些党员认为他有些“极端”,并把他比作“刚出道时的前总统卢武铉”。
安哲秀——“韩国的比尔•盖茨”
安哲秀
年龄:54岁
职务:第二在野党国民之党前党首
民调:8%
竞选优势:出身名门、企业家
安哲秀出身名门,以首尔大学医学院第一名成绩毕业,随后赴美留学,转投商业,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硕士。回国后,他创办了开发计算机杀毒软件的安哲秀研究所,任首席执行官,是韩国第一代风险企业家,也因此被誉为“韩国比尔•盖茨”。
安哲秀因为坦率谈及平等和正义以及猛烈批评现有政党和大企业而成了政治明星。安哲秀指责三星、现代和其他大企业建造了“动物园”,用奴隶式的合同把小企业主束缚起来。他曾被视作2012年大选的有力竞争者,但他放弃了候选人资格,转而支持文在寅,后来又与文在寅分道扬镳。原本是医生的安哲秀说,他想治愈这个对腐败和高高在上的政商精英感到失望的国家。
竞选劣势:政治经验不足、背后缺乏政党支持
韩国社会历来对政治人物的操守要求极为严苛。出任部长级的高官,特别是参选国会议员和总统,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国会听证会”。议员们将会就听证对象服兵役、纳税、学历有无造假、发表论文有无抄袭剽窃等各种细小的问题进行诘问。这些年,听证会上“中箭落马”的准部长、准总理不知凡几。安哲秀以前未参政,也没有经过听证考验,参选总统前能否过“听证关”还是未知数。
而安哲秀没有作为“选举机器”的政党组织的有力支持,一旦进入选举,后程耐力仍是一个未知数。
(编辑:石为 文字综合新华网,环球网,瞭望,参考消息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