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徐艳清):“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三年多来,不断取得新进展。值得关注的是,“一带一路”沿线以发展中国家居多,投融资渠道不足,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等缺乏资金。14日,国内外专家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金融论坛上称,“一带一路”沿线跨境金融合作需进一步加强,除了融资方面的合作,在跨境贸易及投资中扩大使用人民币也是题中之义。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金融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论坛期间发布的《“一带一路”跨国金融合作研究》报告显示,一般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共有65个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015年,“一带一路”国家名义GDP共计2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30%。正因为经济发展水平所限,制约了投融资发展。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丁向群表示,国开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大量资金:“多年来,国开行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在国际合作方面的经验,运用中长期大额融资的独特优势,大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末,在‘一带一路’国家累计支持项目超过600个,涉及能源、矿产、交通、产业园区、装备制造、民生等领域,在‘一带一路’国家我们的贷款余额目前是1129亿美元,占全行国际业务余额的36%。”
据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测算,2016-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按最低方案估计在1.3-1.9万亿美元之间。面对这样的资金缺口,跨境金融合作大有可为。除了包括国开行在内的中国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的成立也在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资金。
在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看来,像丝路基金这样的专项基金在跨境金融合作中潜力巨大:“专项基金发展潜力很大,因为很多国家集中于一个产品或者几个产品,所以我们建立专项基金,对于促进国家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好处。丝路基金对基础设施很重要,但很多方面比如能源、农业、制造业发展、黄金开采,旅游业,还有很多的专项服务业。专项基金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一带一路”跨国金融合作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以来,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但主要的跨境收付量发生在港澳台和新加坡地区,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规模相对较小。随着人民币在今年10月加入SDR,业内人士预计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将迎来增长。
在巴克莱新兴市场研究所常务董事大卫•费尔南德斯看来,人民币的扩大使用只是时间问题:“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女士在人民币加入SDR之前所说,人民币加入不是是否会纳入的问题,而只是时间问题。这同样适用于人民币的扩大使用,不在于会否扩大,而在于何时扩大使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扩大使用是很好的先行性步伐。”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则建议,考虑到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调整等因素,“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应当考虑扩大人民币的使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正在调整,带来一个后果是‘一带一路’国家本币币值相对于国际上主要货币出现了波动。我们建议‘一带一路’国家应当加强合作,包括考虑是否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人民币对主要的国际货币而言还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一带一路’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逐步使用人民币,能起到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