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2017年将至,中国前任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应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邀请撰文《2016年中德关系回顾》,对2016年中国德国两国双边关系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全文如下:
2016年中德关系回顾
梅兆荣
盘点2016年的中德关系,既有可圈可点的进展,也不乏令人忧虑的变数。从总体上看,合作共赢仍是主流,中德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中欧关系中依然位居前列,但两国关系的复杂性进一步凸显。
一年来,两国高层互访和沟通密切,反映了双方对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重视,对加深相互了解、拓展和创新合作内容起了重要作用。从顶层推动双边合作,已成为中德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德国总统高克3月对中国的国事访问,是中德关系中令人瞩目的一件大事。众所周知,这位总统基于其在前民主德国的经历,对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成见偏见常有流露,这使中德双方不少人对此访特别关注。事实上,高克总统在访华期间也曾坦言,他此访目的是要中国向德国学习,德国能够出口的不只是高科技产品,还有“社会价值”。他还表示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创新尝试”,希望了解它与前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区别。为此,他要提一些“批评性问题”进行交流。中方对高克总统此访给予了高规格接待,中国领导人同他进行了坦诚、深入的对话。在访问北京、上海和西安期间,高克同中国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就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考察了解。访问结束后,来自不同方面的反映表明,此访增进了高克对中国真实情况的了解,特别是中方的坦诚、耐心和度量让他或多或少有所触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访问。
默克尔总理6月对中国第九次访问的主要目的,是与中国总理共同主持第四轮中德政府磋商。双方参加此次磋商的正、副部长级官员总数近30人,另外还有众多的德国企业界人士参加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会议和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规模之大反映了两国合作领域之宽广。此次政府磋商在总结2014年第三轮政府磋商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落实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后两国扩大和深化合作的方向和领域,体现在含有42条共识的《联合声明》和双方签署的24项协议之中,成果斐然。
这次磋商的另一个特点,是双方直面存在的问题并坦率、深入地交换意见,说明两国关系进一步走向成熟。从公开报道的材料看,双方在五个问题上表达了各自的视角和立场:一是关于双方伙伴关系的基础。中方强调应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原则;德方则声称可靠的伙伴关系应以共享基本原则和信念为前提,包括法治和人权,给人的印象是要以德方所理解的法治原则和信念为准绳。二是关于双方企业合作的环境。德方强调“对等原则”,包括德方所理解的“市场准入”和“投资环境”,并把工业4.0合作与这种“对等原则”挂钩;中方则指出两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机械地讲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德方的说法显然是为向中方提出要求埋下伏笔。三是德方对中国人大通过的《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表示关切和不满,甚至提出含有干涉中国内政意味的要求;中方则指出,该法是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也是引导和规划境外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境内活动、保障他们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只要尊重中国法律,不从事有损中国国家安全、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情,就不用担心该法会对境外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产生“阻碍”。四是中方要求欧方如期履行契约义务,即废除中国入世协议第15条“替代国”条款;德方虽确认欧盟这一履约义务,但以中国倾销钢铁产品为借口,强调欧方要采取保护措施。五是关于德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中方对德国近两年来在G7峰会上跟随美国在涉及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选边站的趋向表示关注;德方最后同意中方意见,在《联合声明》中写入如下立场:“双方支持有关国家致力于根据国际法、地区共识和双边协议和平解决领土争议和海洋权益问题”。
10月,G20杭州峰会期间,默克尔总理与习近平主席进行了会晤,达成不少共识。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支持德方办好明年G20汉堡峰会。
11月,中国副总理刘延东赴德出席第七届中欧论坛汉堡峰会及两国人文交流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以习近平主席特使身份访德,出席首届中德伊斯兰极端主义专业对话,两位领导人分别与德方商定建立高级别人文对话机制和高级别安全对话机制。同月,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加布里尔偕100多位企业家访华,参加中国西部地区博览会,该活动对促进中德经贸、投资合作有积极意义。
但是,就在加布里尔访华前夕,德国出招推动欧盟制订新规,以阻止中国企业并购其高科技企业。该措施名义上适用于“非欧盟国家”,实际上主要针对中国。在欧盟对该动议尚未做出决定之前,德国经济部率先采取行动,宣布“撤回”9月份对中国福建宏芯投资基金收购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的“批准许可”,并以需要审查为由叫停德国照明企业欧司朗将其一家子公司出售给中国。更令人不解的是,加布里尔于10月29日在德国《世界报》上撰文攻击中国“以歧视性的要求”阻止外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却想在欧洲收购一连串他们感兴趣的公司,显然意在攫取具有战略重要性的关键技术”。对德方上述做法和言论,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法兰克福汇报》上撰文予以严正批驳,中国舆论也作出了强烈的反应,指出这是德国推行保护主义政策的表现,不利于两国经贸和投资合作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增进相互友谊和信任。
无独有偶,德国不仅以上述保护主义措施损害互利共赢的中德经济合作,而且在台湾问题上也采取了令人惊异的行动。2016年1月蔡英文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后,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发表声明表示,将在一个中国政策框架内进一步促进台湾同德国的交流。之后,从5月至10月,人们看到的事实是:一名德国议员出席蔡英文的“就职仪式”;德国联邦教研部一位国秘访台并会见窜访德国的台“科技部长”;德联邦交通部长会见台“交通部长”;3名联邦议员出席“双十国庆”活动。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损害中德关系政治基础的行动与一个中国政策怎能相容,德国想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