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跳舞的拉祜族群众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梁靓):1月29日下午1点左右,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芒掌村的广场上响起了阵阵音乐,不大的广场中央用树叶和酒菜摆成了一个小小的祭祀台,身着民族服装的拉祜族村民们排好队形,围着这个台子跳起舞蹈,用他们独特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在一群穿着民族服装的观众当中,身着便装的杨付光格外显眼。
杨付光曾经当过18年兵,转业后进入孟连县人民银行工作。自从孟连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杨付光被抽调到芒掌村担任第一书记,现在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芒掌村的村民们脱贫致富。杨付光认为,要帮助一个地方脱贫,最要紧的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送点米、送点面没有用,不如让他们从生产上进行改变。‘等、靠、要’的思想不改变,就没法解决贫穷问题,”他说。
孟连县生活着21种少数民族,占孟连县常住人口的86%。自从实施精准扶贫的一系列政策和帮扶后,该县许多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收入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至201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75元增加到7482元,增长了1.8倍。芒掌村就是孟连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采访中,记者跟随杨付光来到了村里的长刀生产房。杨付光介绍说,这里的拉祜族民众不论是砍柴还是除草,都会用到拉祜族特有的长刀,可是传统的手工长刀,制作起来费工费时,一般一天只能完成1到2把,这样的速度也顺带减缓了其它工作的效率。现在,杨付光所在的孟连县人民银行出资26.8万元,从山东买来了长刀生产机器,免费教会村民使用,这样的机器长刀,一天能制成30到40把。
此外,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芒掌村的村民开始和附近的咖啡厂合作,由咖啡厂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村民们进行种植,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不过这一切在杨付光看来,要努力的地方还有很多。杨付光认为,当地居民的意识还需要改进,不能总是等着别人来帮忙。“‘输血’工作也终究需要转换成‘造血’工作。在不停止政府帮扶的前提下,村民们自己的主动致富意识也需要加强。我跟单位也表了态,村民不脱贫,我就不离岗,”他对记者说。
芒掌村第一书记杨付光(右)向记者介绍情况
扶贫单位出资购买加工长刀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