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送走两批前来参观的客人后,已接近午饭钟点,江苏省镇江市谷阳镇金河村委主任汤春林利用这段时间抓紧审阅各小组上报来的春节慰问名单——作为一种福利制度,村两委决定向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和60岁以上的老党员发放慰问金,此举已坚持了3年。“只有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为村民们谋取福利。”汤春林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
金河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4个自然村总人口1350人,只有耕地1726亩。对金河村的采访是在春节前的一个上午进行的,这座因河得名的小村庄曾是丹徒区有名的经济薄弱村,2013年村集体年收入只有6万元。
“思路决定出路。”汤春林说,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因为金河村的变化就是由“思路转变”开始的。2016年,该村集体收入超过8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7万元。短短3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帽”,变为了“强村富民”的达标村。
65岁的王佩华至今记得村西的老窑场,年轻的时候她也曾在那里谋过生活。窑场关闭后,那一块近200亩的土地无法复垦,一直被闲置着。2014年,金河村抓住强村富民“双达标”的机遇,转变思路,发展租赁经济,利用100多亩砖窑厂废地兴建了3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采用“先租后用”的形式,变废为宝,当年收益24万。
初战告捷,让村两委班子看到了窑场“废地”的价值所在。对厂房建后剩下来的70余亩“废地”,该村对外招租,以每亩1200元的租金租给了一家苗木种植企业。此举,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对这块“废地”的生态恢复大有裨益。
厂房出租“引来”了企业,也为村民带来了进厂工作的机会。村民黄阿宝夫妻识字少、文化低,但是有力气,以前远在外地做装卸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收入和以前差不多,家里也能照顾到了。6组村民施梅英丈夫身体不好,自己不能出去打工,由村里安排进了一家食品公司招待所做服务员,每月都有固定收入。据介绍,金河村有200多人像黄阿宝夫妻和施梅英一样在村里的企业中工作。
早在2008年,金河村曾与一位投资商签约共同开发工业园,合同约定,工业园占地70亩,租期30年,租金的1/3为村集体所有。局限于当时的发展状况,租金30年不变,随着土地资源的稀缺,工业园微薄的租金收益一直为村民所诟病。受制于当初的合同,村两委班子苦苦思考“破题”之举。汤春林对记者说,最后村里通过提高对工业园的服务水平,取得合作方的认同,以卫生配套管理费的形式,每亩增收1500元,在原有租金的基础上又为村集体增加年收入10万元。
在汤春林看来,经济薄弱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窄。突破了这个瓶颈,也就意味着打破了严重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魔咒”。金河村仅用3年实现“摘穷帽”就在于村两委班子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俗话说,有钱好办事。在村西南,有一块百亩旱地,因为远离村庄,没桥没路,进出不便,承包村民们宁愿荒着,也不愿意去耕种,常年荒草齐人高。如何“盘活”这块土地呢?金河村投资40万元,架桥建路,完善基础设施。工程还没结束,已有多家农业企业前来洽谈合作。最终,一家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企业中标,租金每年递增,村民在家就有每亩1000元的收入。
村集体经济发展了,村两委为民做实事的劲头更足了。为争创省级生态村,金河村投资110多万元,新浇了8公里水泥路,彻底改变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同时投资60万元建成全区首家村级污水处理厂,每天处理25吨生活污水;投资50万元,在自然村傅家村建成拉网式污水处理设施,管网通到每家每户;投资3万元,在全村新砌垃圾房12个;投资17万元用于村中苗木绿化,使得全村面貌大变样。
2016年,该村投资40万元建设一座3500平方米农民公园,目前工程已近尾声。汤春林指着公园里的道板砖对记者说,“集体的钱,不仅要花在刀刃上,还要花得明白,更要花得值。”汤春林如是说。
来源:金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