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徐艺源):2017年1月27日,大年三十晚上,68岁的郭明利没有在家过年,而是出门上班了。夜幕下,一座宏伟的建筑矗立在邢台浆水镇前南峪村,这里就是他的工作地点——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邢台抗大纪念馆)。
20年没睡过自家床的看门人
一张书桌,一个单人床,一台电暖气,这个简单而温暖的房间就是抗大纪念馆的门房,也是郭明利值夜班的房间。1948年出生的郭明利是前南峪村人,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值班室看书,他说:“我每天晚上来了就看书看报学习”。
大年三十晚上,郭明利老人在值班室看书。摄影:徐艺源
值班室的书桌上都是与抗大有关的书籍。摄影:徐艺源
郭明利1969年参军,1974年复员后回到家乡当过工人、干过农活。提到参军经历,他骄傲地说,自己在入伍第二年就入了党,现在是有将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
邢台抗大纪念馆新馆于1999年建成后,郭明利从施工人员那里拿到了钥匙,从此成为了这里的守护者。“最开始白天在这里上班,晚上也在这里值班。大约干了四五年,纪念馆逐步走上正轨,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进馆工作,我才开始专门值夜班。”
在将近20多年的时间里,他每个夜晚都在纪念馆值班,没有看过春晚,没有睡过自家的床。记者问他,你不想和家人一起过年吗,他回答说:“我们都是毛泽东时代教育出来的人,我很习惯这样的生活。”
革命精神在红色热土上延续
邢台县前南峪一带,是真正的红色热土。1939年,从陕西延安撤出的五千抗大师生辗转一年多,摆脱了日军的围追堵截,终于在1940年11月到达邢台县浆水镇。抗大师生到达浆水镇后,校部驻前南峪,政治部驻浆水,供给处驻河东村,卫生处驻安庄,医院驻桃村坪。学员队分散在附近几十个村庄驻防。学校由副校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张际春主持日常工作。
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摄影:徐艺源
1943年1月,根据党中央指示,抗大离开浆水,重返陕甘宁边区。但抗大学员与当地群众军拥民,民拥军,写下了一串串动人的佳话,也为老区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抗大精神。
前南峪村村民赵阿姨说,自己母亲的亲生父母就是抗大学员。但当年随抗大离开时,担心路途艰辛,便把孩子寄养在了老乡家里。后来他们不幸牺牲,孩子留在当地生活了一辈子。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老人们都能说上一段抗大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份对革命年代的敬意。
郭明利老人家里升起了五星红旗。摄影:徐艺源
大年初一,记者拜访郭明利老人的家里时,看到小院升起了五星红旗。他说:“这是人家打下的天下,我们要记得。”这句话,朴实而动人。
不忘抗大精神,埋头发展经济
前南峪党委书记郭天林介绍说,为了弘扬抗大精神,老书记郭成志1988年提出在村里建了一个小纪念馆,那时只有5间房。后来逐步规划,使用村办企业利润等资金,并且获取了省、市、县三级政府的支持,于1999年建成了现在的新馆。
新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2014年又扩建2800平方米,安装了监控系统。现在,这里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现在的抗大纪念馆
昔日的革命圣地前南峪村也成为拥有国家4A级景区、上市公司的富裕村。村民统一住进集体补助50%的二层别墅楼,享受多项福利和分红,是当地发展最成功的村庄。
在太行山区一隅,宏伟的纪念馆与前南峪村生态经济沟遥相呼应。一个代表着过去,一个代表着现在,不忘往昔峥嵘,方得未来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