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三农”工作做了全面、系统的部署。这份文件的发布,为今后一段时期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村发展方式,推动农村地区实现全面小康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从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等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内容翔实而全面。要把文件学习好、贯彻好、执行好,需要把握如下几方面:
一、牢牢把握住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它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眼点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高收入发展水平迈进。同样,在“三农”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立足于“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这一客观现实,把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保障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的发展道路。应当看到,不同地区自然禀赋差异很大,发展条件也千差万别,只能走特色发展的路子,而不能“照抄照搬”既有的成功经验。不仅如此,随着“新常态”的来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居民消费升级也呈现许多新特点。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一些“落后地区”在上一轮“招商引资”竞争中落后了,但恰恰是没有开发所保留下来的“原生态”,契合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内在需求,为当地赢得了新的竞争优势!这就为一些“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过程中,各地应当从 五大“发展理念”的高度重新审视本地区的发展空间和条件,找准新的发展定位,努力走出一条绿色、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三、要坚持两手抓,处理好四方面关系。一是处理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当前,“回乡创业”是人口流动的一个亮点。这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村人口净流出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只有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三农”谋划“三农”工作,才能避免陷入本位主义的误区。为此,一方面要改善条件,为返乡创业就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民技能,鼓励其到城市里创业就业。一方面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要鼓励外出人口反馈家乡亲友。
二是处理好政府帮扶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关系。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特别是扶贫工作)的要求很高,扶持力度很大。在农村基层组织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政府替民做主,“好心办了坏事”的现象。这既浪费了宝贵的人力物力,又挫伤了有关人士的积极性。必须把政府的帮扶和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结合起来。为此,一方面要完善项目管理、提高扶持政策的针对性,扎实推动“精准扶贫”、切实实现“扶真贫、真扶贫”;另一方面则要千方百计提高帮扶对象的参与度,通过推广政府采购、“定星评级”等措施,引导帮扶对象和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各类帮扶项目之中,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相关能力。
三是处理好改善硬件条件与培育社会资本的关系。当前我国“三农”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都和小农经济、分散经营联系在一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抓手。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又是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要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则要着力引导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发展合作经济,走“共享式”发展的新路。
四是强化政府职能与政府自身改革的关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而繁重。各地基层政府只有切实转变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为此,一方面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完善市场服务,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激发社会经济活力;另一方面则要推动公共资源整合,优化人员和机构设置,把公共服务真正做扎实、做到位。
(作者 张俊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