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易成晨):元宵节前夕,正值一波冷空气南下,伴随着凛冽北风的是低至零下五度的气温。位于承德市西北方向约40公里,一列火车轰轰隆隆挨着一片小房子驶过,这里是京通铁路承德工务段超梁沟线路工区。几名工人正在为一种特别的作业做准备——他们的任务是清除铁路隧道内不断产生的危及列车行车安全的冰块。
工区工长,49岁的张春林向记者介绍,定员10人的工区要负责13.584公里的铁路线路以及4组道岔的安全,包括分布其上的长达3800米的隆化隧道等三条隧道。京通铁路建设于上世纪70年代,历史久远,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因此每逢冬半年,隧道结冰就格外严重,打冰就成了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
工人们一行6人带着工具进入隧道。易成晨 摄
“马龙”“到”,“周兴益”“到”……上午10点40分,张春林准时在工区小院里点名集合,包括他在内的6人小队将负责今天的除冰作业,这也是标准配置,其中包括1名驻站防护员、1名现场防护员、1名联络员和3名作业工。“注意避让火车……注意打冰时不要站在冰溜子正下方……”分工完毕后,张春林向工人们强调注意事项。大头镐、长竹竿,摆在工人们身后的这些就是除冰工具了。
在超梁沟线路工区负责的这段铁路上,每天十分繁忙,春运期间每天有多达58趟列车通过。所以除冰作业的时间并不固定,而是根据“天窗期”来,在此期间,将不会有列车通过。“一周会有一两次,但也看具体情况,比如结冰严重程度等而定,”张春林说,“车间向行调报计划,他们安排时间。天窗期通常在60到90分钟。”今天的“天窗期”定在11点半到12点半。
长度2310米的超梁沟隧道是本次的作业地点,工区距离这里有两公里,由于并没有轨道车,所以在准备工作完毕后,工人们就提着大灯、扛着工具赶紧出发了。他们需要在天窗期之前提前到达和等待,以便可以在第一时间展开工作。
一处严重的结冰点已成“冰瀑”,这样的情况两天就能形成。易成晨 摄
隧道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不断掠过的阵阵寒风冻得人有些打哆嗦,但零下5度已经算是暖和,最冷的时候这里曾到零下19度。工人们的对讲机里不时传来通报声,11点23分时,大家在避车洞里静候最后一辆列车通过。被掀起的大风立即刮起浓重的粉尘和碎渣,“这就是你们说的PM2.5吧?”张春林开玩笑说,“经常干完活后嘴和鼻子里都是黑的。”随后,对讲机里再次传来确认的声音,除冰作业开始了。
超梁沟隧道里有7个严重的结冰点,工人们在前进时不断用灯照向各个角落进行检查。隧道的拱顶上偶尔会有一些像钟乳石一样的冰溜子,就用竿子立即敲掉。走了大约5分钟,一处严重结冰点呈现在眼前,高达3米多、宽1米多的大冰块挂在隧道侧壁上,地上也结了一大滩,俨然像是冰瀑。“这里我们两天前来看时都还没有,”张春林说,大量快速的结冰是这里的主要特征。“冬季不是很干旱吗?”“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嘛”。
据介绍,隧道里结冰带来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三方面:侧壁上的冰挂可能会刮到列车,一旦发生就是C类事故,会需要当即停车检查;拱顶上的冰溜子如果掉落下来则可能砸到列车设备或是前挡风玻璃;滴水在轨道上的结冰也可能包裹轨道,给行车带来风险。但这样的情况从来没有发生过,“怎么能让它发生呢?这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张春林说。
敲不掉的就得用大头镐来挖了。易成晨 摄
抄起五六米长的竹竿和钢管,工人们要先把高处的冰捅下来,一方面还要稍微站远一些,避免被坠落的冰块砸到。“冰瀑”中间部分有些“顽固”,就该大头镐上场了,仿佛挖矿一般,冰渣四处飞溅。“哗”的一声,一大块冰掉了下来,两人合作将其推到旁边,工人马龙抱起掂了掂,“得有三十多斤”。“冰瀑”下有一个排水沟,掉进去的冰块也要拣出来以免堵住。
由于清理下来的冰块又大又重,并且作业时间比较紧张,所以它们会被统一堆放到不远处的一个避车洞里,等到有空时再背出去。
由于冰块多且大,一般会统一堆放,有时间时再将其运出。 易成晨 摄
尽管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工人们清理这一处严重结冰点已经用掉了大约20分钟,清出的冰块近1立方米。后面还有几处结冰点需要检查,他们争分夺秒。
相比平时,春节期间更为繁忙。张春林家在70公里外的滦平,腊月二十七直到现在,他只回去了一天就被叫回岗位,因为冻害严重。今年春节,他和另外三名工友也是在工区度过。
而伴随春季的到来,任务只会更重——山上的积雪融化会使隧道内的结冰情况更严重。不过对于工区的工人们来说,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这么冷,实在辛苦,”记者说。“干一行爱一行嘛,要确保大家的行车安全。”张春林笑着回答。
“天窗期”就要结束,很快这条铁路线上就将恢复繁忙的景象。大概鲜有旅客会知道,有这样一群幽暗中的安全卫士,一年四季驻扎于此给他们带来平安顺利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