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这种原始木制管乐器最早用松木制成,常见尺寸长3.5米,重约4公斤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张婧昊 刘素云):阿尔卑斯长号是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牧民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他们召唤牲畜及彼此间传递信息的工具。这种原始木制管乐器最早用松木制成,常见尺寸长3.5米,重约4公斤,末端像牛角一般弯起。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超过500年,吹奏长号呼唤安抚乳牛的艺术形象也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的玻璃画中。
然而,随着19世纪瑞士奶酪业开始从高山牧场转至村镇里的乳品工厂,这种放牧者的传统乐器及通讯工具因其实用性减弱而几乎消失殆尽。直到民间风俗和旅游业复兴,失去原本实用价值的阿尔卑斯长号才获得重生,转变为纯粹的乐器并成为代表瑞士的一个重要符号。
马丁是这一音乐领域的行家,他在卢塞恩开了一家专门的学校,教授国内外的爱好者吹奏阿尔卑斯长号,已经有30年了。他热爱这支能够触及灵魂的乐器,也致力于推广这门艺术。马丁介绍说:“当今社会的发展越发国际化,人们反而更怀念传统。阿尔卑斯长号的传统演奏曲目有1000多首,还有不断创新的现代作品,并且在近两三年来,二者开始相互借鉴、融合。”
在其诸多学生中,有退休的老人,也有年仅7、8岁的儿童,因此马丁因材施教、逐一点拨。然而,他说学生们普遍面临的困难是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这也与乐器体型庞大因而不易找到适合的空间有关。
库迪(左)、徐心工(右)正在演奏阿尔卑斯长号
来自中国的徐心工就曾遇过这样的烦恼,他说:“最初,我花了大约3至4周时间去打听哪里可以作为练习室,后来找到一处房间,结果由于演奏声音大被邻居投诉。另外,乐器本身的大小也是个问题,我只能站在房间的一个角落,对角线放长号。”
目前,徐心工已经跟着马丁学习了3个月的时间,可以熟练掌握2段演奏曲目。有着多年圆号吹奏功底的他认为,阿尔卑斯长号比较难吹准,因为音和音之间相隔很近,嘴唇的细微变化就会导致吹出来的音不一样。
资料图:末端像牛角一般弯起
的确,阿尔卑斯长号虽然体积巨大却是结构再简单不过的乐器,它没有一般吹奏乐器必需的按键与簧片,甚至在管壁上除了吹口与末端的喇叭口外没有任何其他气孔,这反而大大增加了吹奏技巧的难度。音乐产生只取决于演奏者吹出气息的长短和压力的强弱,特别是嘴唇不同方式的颤动。气流经过长长的木制号管的共鸣与放大,发出悠长持续的美妙音乐,其音色融合了铜管乐器的丰富和木管乐器的柔和,并能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资料图:音乐与群山、森林浑然天成、悠扬共鸣
然而相比掌握技巧,更难、也更重要的是领会和体现这种艺术的情感与精神。徐心工在介绍自己的学习体验中还提到,阿尔卑斯长号的乐曲旋律和节奏都不难,甚至可以说很简单,但是要吹得“像”,很难。他说:“这是非技术性层面的,想要把一个瑞士的东西吹得像瑞士,就要有一点瑞士情怀在里面,这对外国学习者来说会比较难。要多听,学习怎样断句、什么时候吸气等等,照猫画虎;还要想象自己在山里,有草地,体会天地间的一种感觉,这样才能演奏得‘像’。”
说到这份情怀,瑞士本地人库迪也有同感。别看库迪的工作本身与音乐毫无关系,但自从18年前刚一接触到阿尔卑斯长号,他就发现这是他最爱的乐器了,因为与当今的快节奏截然相反,这门艺术令他完全沉静下来。他说:“阿尔卑斯长号的演奏曲目都很柔和,我在吹奏时会很放松,会沉浸在冥想中,会令自己进入另一种心境。”
资料图:阿尔卑斯长号是天然属于大山的
有人说,阿尔卑斯长号是天然属于大山的。它发出的声音是向天地的呼唤,是音乐与其周围群山和森林的浑然天成、悠扬共鸣,吹奏者只有真正领悟了这一精髓才能赋予这简朴音乐以浑厚的底蕴和灵动的生命。
资料图:阿尔卑斯长号作为牧民职业的象征多出现在瑞士传统节庆上
目前,阿尔卑斯长号作为牧民职业的象征更多出现在瑞士传统节庆上,西南部瓦莱州楠达镇每年夏天举行的国际阿尔卑斯长号音乐节也是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热爱这份传统艺术的人们会聚在一起,聆听号角声在山谷中回荡,放空身心,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