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而动 实至势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记之一

来源:光明网2017-02-20 11:16:31

  【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

  谋定而动 实至势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记之一

  光明日报记者 王大庆 董城 张翼

  开栏的话:

  京畿重地,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三年间,大思路、大战略带来大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初步形成。光明日报记者通过深入三地调研采访,亲身感受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的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积极进展,“一张图”“一盘棋”“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光明日报从今天起开设《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专栏,聚集三年协同发展成效。

  光明日报北京2月19日电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通常被称为京畿大地。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每一次苦难辉煌无不与这片土地发生着密切的联系。站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复兴的时代坐标之下,这里将给历史留下什么?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如今,三年过去了,京津冀三地已拧成一股绳。

  引路扬帆,共蕴国之动力

  京、津、冀三地尽管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尽管地域一体、文化一脉,但挡在三地之间的“顿号”始终没有消逝。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面对各种变革带来的历史性交汇和一个个稍纵即逝的领跑机遇,亟须一个国家战略,成为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支撑和引擎——

  谋定而动 实至势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周年记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使天津和河北的港口从“竞争”走向“竞合”,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图为天津港码头,一艘载有6000个集装箱的外贸货轮整装待发。光明日报记者徐谭摄/光明图片

  时代,呼唤京、津、冀,尽快变成京津冀。

  北京市长蔡奇表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北京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主动融入重大国家战略;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认为,这是天津21世纪发展的重大历史性窗口期,得之如宝、失之不再;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感慨,这是党中央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纳入国家战略来谋划,其积极影响是历史性和转折性的。

  “总的看,3年来,三省市正朝着协同发展的目标迈进,实现了协同发展良好开局,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徐绍史19日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新的一年春风又至,作为重大国家战略,三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举国共识,大旗招展。

  天下归心,永诀三分划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

  曾几何时,压在北京头上的“帽子”越戴越多,政治、文化、经济、医疗、教育、科技、金融定位无序叠加,带来了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一系列问题,患上了相当程度的大城市病。而河北,毗邻京津特大城市,深受巨大虹吸效应的影响,出现了一个个环首都贫困带。与此同时,天津也深受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的困扰,经济结构偏老、业态偏旧、产业偏重。

  在协同发展蓝图的指引下,京津冀三地的思路变得开阔了,对新发展的认识清晰了——

  北京人由衷感到,一个浮肿的巨人必然步履艰难,过去缺乏大纵深支持,往往腾不出、换不动、展不开,如今疏解非首都功能势在必行。天津人热忱表示,要接受北京辐射、以北京为中心,与河北互相帮扶、互动发展,精心谱写“双城记”“三城记”。河北人坦言,要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与加快补齐河北发展短板结合起来,更加重视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三地已深入人心,共同推进。

  海阔天空,协同风生水起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继续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韩宪洲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仅是解决三地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更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需要,这一重大的国家战略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顶层设计喷涌源头活水,在首善之都、渤海之滨、燕赵大地,形成了如火如荼的生动局面——

  三年来,京津冀着力打造创新共同体、市场共同体。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天津、河北深度对接,京津冀大数据走廊、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先后建成,中关村企业已在津冀两地分设公司、机构近6000家,国家创新高原巍峨矗立。

  2017年2月4日,北京通州、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三地正式签署协议,承诺共同耕种好“通武廊”试验田。其背后,是通州作为北京副中心的巨大潜力,是天津武清电商销售额突破千亿元、电商和现代物流产业集群日益显现的辐射力,是廊坊位在中枢、加快建设创新驱动经济强市的能量。

  协同意识在京津冀生根发芽、并蒂开花,“一加二远远大于三”的聚合效应,渐次清晰。

  实干筑梦,务求人民满意

  作为推进重大国家战略的试金石,人民群众是不是有了更多获得感,考验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际成效。

  2017年2月17日,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在河北廊坊召开。此前,北京市实施了“河北省千名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赴京挂职学习”项目,京津冀三地的中小学名师联合推出1000节优质示范课,三地学生通过数字学校,在“云端”共享名师名课资源。

  丁酉新春刚过,在河北燕达医院门诊部,来自北京朝阳医院的关玉盘、宋家琨、彭立人等多位拥有主任医师、教授职称的知名专家就如约前来坐诊,由于在京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中先行先试,燕达医院已成为近邻的北京通州、顺义、平谷以及当地居民就医首选之地。

  未来,往来京津冀将更便捷。为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京津两地高铁将率先实行月票制,高速取消通行费,津冀市民持京津冀公交“一卡通”可乘北京公交地铁;目前,京秦高速、京台高速和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北京大外环)等3条国家高速将全部打通“断头路”;2019年,北京新机场将投入使用。

  背靠同一燕山山脉,同饮一湾滦河水,京津冀三地群众同亲同缘,休戚与共。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20日 01版)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