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林维):中国《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1日正式发布实施。规划提出了 到2020年建立日常性的全国文物登录制度、每25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等文物事业发展目标。
目前,中国文物基本状况如何?根据十年来开展的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共766722处,文物藏品
4138.9万件/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96处;世界文化遗产3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项。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表示,目前全国文物家底的情况已经基本摸清,但这些数据是静态的,因此在“十三五”、也就是2016-2020年期间,重点要建立日常性的文物登录制度:“‘十三五’期间我们的重点是要建立日常的、经常性的文物登录制度,即文物的情况要随时能够反映在我们的登录体系当中,我们是一个动态的。同时,我们也要借助于各种新的手段,比如说云平台、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不光是掌握文物资源的数据,还要随时掌握文物的保存、展出、修复和研究情况等。通过掌握这些情况,能使这些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在公众关注的文物保护领域,根据《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文物局将推动文物保护实现“两个转变”: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
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重点工作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程合格率要达到100%;而针对可移动文物保护方面,要加强可移动文物修复工作以及加强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设立了12个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他举例说:“比方说有一个‘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项目,我们要进一步搞清楚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和我们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面貌和发展进程;再有是要实施长城保护计划,重点开展长城的保护、维修、利用工程。”
我们知道,博物馆是普通民众与文物接触的最直接的场所。规划提出,要优化博物馆建设布局,到2020年,形成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顾玉才说:“未来五年,我们身边的博物馆数量会越来越多。规划目标是到‘十三五’期末,每25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未来的博物馆会通过借展、联展、巡展等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使更多的文物从库房出来,与广大公众见面。未来博物馆的服务也将会更加人性化,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手段,老百姓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精美的文物。未来的博物馆也会开发出更多的、更好的文化创意产品,会更加深入的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
同时,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与文物零距离接触,《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机制以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其中,全国国有博物馆为中小学生讲解服务要达到10万小时以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