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塞铁路调查背后反映出欧盟的中东欧“焦虑”

来源:国际在线2017-02-23 14:50:28

图片默认标题

匈塞铁路示意图(资料图)

  据英国《金融时报》20日报道称,欧委会正在调查中国提供贷款的匈塞铁路的财务可行性,评估其是否违反欧盟关于大型交通项目必须公开招标的相关法律规定。匈塞铁路被视为塞尔维亚、匈牙利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也是中国在欧洲的首个铁路项目。国际舆论由此猜测欧委会调查是否会让该铁路项目受阻,并酿成北京与布鲁塞尔之间的外交尴尬。

  目前并无直接证据表明欧委会调查是针对中国融资和“一带一路”项目,从往昔案例、尤其是布鲁塞尔与匈牙利的龃龉看,欧委会的介入首先反映的是欧盟面对自身日趋松散化、难达合力应对挑战的焦虑不安。对中国而言,这种焦虑感将是中国对欧投资中不得不考虑的长期因素。

  自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如何采取坚决行动、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是欧盟迫在眉睫的命题,高达3150亿欧元的“容克计划”即是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容克计划”旨在重振欧洲,行动重点包括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教育、研究和创新等。自“容克计划”提出之日起,欧盟就表示欢迎第三方投资,这为中欧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战略机遇,欧盟投资计划的行动重点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本身也有着深层的战略契合。然而,从欧盟的顶层设计角度看,欧盟本质上是借投资计划增加欧盟内部的向心力,通过欧盟层面的协调和欧盟法律框架的约束,巩固内部认同,推动欧洲一体进程向前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欧盟与中东欧国家间的博弈十分微妙,并且导致欧盟对待外部投资的纠结心态。一方面,欧盟深知中东欧国家的政策选择已经深刻嵌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之中。换言之,中东欧国家普遍高度依赖欧盟市场和资金,欧盟的政策工具和法律框架在中东欧国家的发展转型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力。从原则上说,欧盟的利益与中东欧成员国是利益一致的,对于欧洲次区域与中国等第三方的合作,布鲁塞尔总体持支持立场。

  但另一方面,欧盟担忧中东欧地区对外合作的加强,尤其是机制化合作蒸蒸日上,是否会加剧欧盟内部的“离心”倾向,削弱布鲁塞尔作为机制性存在的权能。这一关切始终存在,欧盟甚至担心结构性基金等旨在扶持欧洲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工具会“为他人做嫁衣”,这反而构成了中东欧对外合作的“政治化”干扰。

  对匈牙利而言,这并非欧盟首度对其大型基建项目招标程序发起调查。2014年,欧委会发起针对一项125亿欧元的俄资核能核目的调查,认为匈牙利未经公开招标将合同授予俄罗斯运营商,此举违反内部市场规则。该调查于去年12月终止,匈牙利提出只有俄罗斯运营商可提供必要技术,欧盟接受了这一说法。有评论称经贸规则上的摩擦是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与欧盟之间更大博弈的一部分。匈牙利明确拒绝欧盟向其摊派“难民配额”并举行全民公投,一度被看作是对欧盟凝聚力的挑战。

  对中国而言,欧盟发起的项目调查是中企扎根中东欧国家、中国投资伴随“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必须考虑和应对的风险。

  第一,高度关注欧盟及中东欧国家基建投资政策与相关法律。中东欧国家多遵循欧盟法律体系,中东欧地区的欧盟成员国大型基建项目需依照欧盟和本国法律公开招投标,部分项目在受欧盟资助的同时,受欧盟附加条款的约束。可聘请当地专业法律人士,详细了解和评估合作环境,尤其是法律制度环境,妥善应对投标、审批、执行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降低项目运作成本。

  第二,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转型。中国高铁已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仍需面对苛刻的高铁技术标准与产业体系。如投资中东欧的欧盟成员国需采用欧盟统一标准并被认证。提高核心技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转型,将是未来投资布局的关键。

  第三,坚持务实性、有针对性的合作,以项目示范效应消除欧盟的疑虑。包括匈塞铁路项目在内的基建项目,一旦建成,将为欧洲内部资源整合及对外合作开拓新的可能。德国、荷兰、奥地利等国在中东欧已有良好的经贸布局,中国可以借鉴其先进经验,探索出更富弹性的合作方式,用实效化解欧盟的戒心。(文/陈晨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