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徐晓兰
2017年1月,太钢集团成功研发出圆珠笔头球座体所用的“超易切削钢丝”,打破了我国圆珠笔头原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这个消息让徐晓兰深感振奋。
2010年,作为科技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徐晓兰参与了全国政协组织的科教文卫体调研。任务之一就是调研圆珠笔。“调研的时候还在想,一支笔有什么核心技术去调研?”实际上,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钢笔生产国,我国生产钢笔的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
“一调研还真吓一跳。我们国家一年生产制造430多亿支笔,相当于给全球每个人一年提供6支笔。但是三大核心技术都没在手里。”徐晓兰提到的三大核心技术分别是圆珠笔头球座体、球座体加工设备以及墨水。“综合起来,90%以上,三大核心技术全是依赖进口。通过调研报告,提出了国家的科研经费给予支持来攻克这些核心技术。同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让企业参与创新。”徐晓兰说。
“这几年一直在持续跟踪(这件事)。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生产球座体的材料,有了加工设备,墨水也已经批量出口。”徐晓兰说,“通过笔你就能看到,传统的制造业只能依靠创新,只有这一条路。”
作为连续履职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徐晓兰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变成了“杂家”,“原来只看到自己工作的领域。当了委员之后,我们关注的既有国家的大事,也有身边的小事。”
作为政协委员,徐晓兰认为最重要的是能看到一些问题并敢于提出。提出问题不是结束,还一定要提出可实施的解决办法,“要有这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认真”二字就像已经刻在了徐晓兰的脑海里。怎么当好委员,怎么更好地履职,徐晓兰认为,这些都离不开“认真”。“一方面要认真调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知道提出什么样的解决办法是可行的、可实施的。同时,也能看到真实现象。”徐晓兰对记者说,“另一方面,不是我提了提案,相关部门回复了,这个过程就结束了。更重要的是答复得怎么样,他们是否的的确确在考虑这些问题并且再解决问题。”
徐晓兰给记者举例说:“有的部门会说我们已经研究了、也出台了什么政策。如果我没有看到相关的政策或解决得实效,我会实事求是反馈。我们的提案办理不能‘文来文去’,最重要的是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一年不行二年,直到问题能得到解决”。
重视智能机器人大产业 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期
从1986年至今,徐晓兰一直在电子信息领域钻研奋斗。据她介绍,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用、从用到好的阶段,现在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更是促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力量。“当初电子信息领域发展比较落后,很多核心技术都是严重依赖进口。虽然现在还有一些技术需要进口,但是很多核心技术不断地在创新、不断地追赶,一点点补短板强基础,有些核心技术已经达到了全球领先的地位。”徐晓兰介绍道,“今天来看,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走过了一条非常不容易之路。”
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我国将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列为未来5到10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之一。
徐晓兰认为,机器人能够在不适于人类劳动的环境中替代人类工作,再加上我国人口红利正在不断消失,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找不到工人,多种因素促使机器人“火了”。“在生产环境比较恶劣、劳动强度大、大批量生产、质量要求比较高的领域是最容易出现机器人换人的现象。但是机器人也要依靠人设计、制造、生产出来的。去年我做过一个调研,生产一个机器人会带来4类劳动岗位的增加。”徐晓兰说。她建议道:“一方面我们关注到了机器换人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我们要牢牢抓住机器人制造业,我国已经是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国,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将更加广阔,机器人也是我国实现智能制造的有力抓手,一定不能错过这样的发展机遇期。”
其实,用机器人替换人,这样的做法引起了很多的争议,不少人认为这种做法造成劳动力失业,形成失业潮。徐晓兰认为从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但是实际上,用机器换人是在“逼迫”产业升级,在新的领域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表面上看,机器人把人给换掉了,造成了失业。但是如果我们能把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业的核心技术、生产工艺,包括材料、加工、制造,以及服务业都牢牢抓住,又将会是一个庞大的制造业领域。这个领域又会增加更多劳动岗位。”徐晓兰说。
徐晓兰告诉记者,我国不能错失新一轮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机遇期,“我们不能走简单的机器换人的道路,一定要把智能机器人这样的大产业抓住。”
据徐晓兰介绍,智能制造的核心在智能,需要很多相关技术去实现。因此,徐晓兰提出,在人工智能2.0这样的大规划下,要了解清楚我国在智能技术、产业布局、基础工艺、基础原材料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如果不知道我们到底缺在哪,那怎么去补呢?就会出现要么一哄而上,要么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的现象。我们要梳理出制约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核心技术和产业,找到薄弱环节,有效规划,通过供给侧改革,从而实现产业的飞跃。”(中国青年网记者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