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胜阻:企业在“一带一路”中如何应对跨国管理挑战?

来源:国际在线2017-03-11 15:39:20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程昱)企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如何能更好地“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如何应对跨国管理的挑战?如何保障倡议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全国两会期间,民建中央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中如何积极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一主题,提出“集群式发展”、“三方融合力”、“文化互通”等建议。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各国在全方位合作的过程中都取得了丰富成果。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指出:“我们在‘一带一路’的贸易,已经占据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四分之一。‘一带一路’不仅在贸易还在投资的合作上,比如说在过去的一年,仅仅在2016年,我们在‘一带一路’的投资就超过145亿,累计起来在‘一带一路’上的投资已经超过500多亿。所以不仅是贸易上的机遇,也是投资上的机遇。所以说‘一带一路’的建设是一个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升级版,如果说,过去的对外开放是1.0版,现在就是2.0版了。而且一带一路非常好,它可以和每个国家的战略结合起来。” 

  但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风险性的系统工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经过实地考察,调研,民建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交《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 积极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建议》。 

  提案建议,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双边经济合作区,鼓励企业抱团发展,构建“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带和国际合作产业链。辜胜阻指出,我们讲双边合作区也好、境外合作区也好,它是一种非常好的载体,它可以实现企业的集群式发展,带动产业的集聚,它还有一种优点是可以营造企业的小环境,如果发展的很分散,大的环境就很难改造。但是在小的区域,它就可以营造良好的小环境,它很像国内的开发区,这样可以把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让企业抱团式发展。可以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我觉得这是产能合作的非常好的平台。”

  有数据显示,在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中,有七成是由于跨文化交流失败而导致并购不成功。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指出,前往一带一路投资的中国企业要做到理解当地制度、文化,政府也要加强沟通,形成合力。有很多具体案例都表示,跨文化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那边投资的企业无可避免的要雇佣大量当地员工,在把国内的管理方式照搬到海外去,就不能有很好的效果。要精要好这种跨文化的管理和制度差异所带来的管理的问题,不仅要企业做努力,还需要我们驻外的使领馆,我们的政府也要跟有企业投资的所在国进行沟通,希望能给我们投资所在国给予这样的帮助。

  辜胜阻认为,除此之外,还要鼓励培养第三方服务机构。 另外我们还要有好的中介机构,像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还有执行机构,如果我们有很好的中介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服务,提案同时指出,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着手打造智力丝绸之路。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指出,除了经济方面,文化也是一带一路助力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我看了一下我们60多个丝路沿线国家,有14个国家是阿拉伯语,有4个国家好像是俄语,其他的都叫做非通用语言,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培养的人才非常少,因此懂这些国家语言的人才也就不足。另外对不少国家,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故事、历史,这些翻译的内容非常少,不光是文献翻译、论文、还是经典著作,都很少。所以对很多国家我们都很陌生,所以我们怎么在这些方面做一些更多的翻译工作,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他们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李兰最后谈到:“虽然起步艰难,但相信中国企业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我们这次调研之行给我的感受,第一,起步价难,这些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国人很辛苦我非常理解, 需要我们的关怀和支持。第二,商机无限,我们每次去考察一个企业都会问他们有没有赚钱,他们的回答比我想像的要好很多,利润还是有一定保障。第三,文化迷人,一带一路区域的文化确实有很多让我们很惊讶的,也非常值得探寻。 最后一点,历史永存,我经常想起张骞、郑和、玄奘,我相信一带一路战略也会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记忆。”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