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精准扶贫:要帮助农民自己获得发展能力

来源:国际在线2017-03-13 19:36:07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张亚楠):近年来,各地“精准扶贫”力度空前,为贫困地区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开拓出一条新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如何以产业扶贫助推如期实现脱贫攻坚,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

  碾子沟村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国家重点贫困县”宁城县西北部,距离县城有两个多小时车程。自从与碾子沟村结成帮扶对子后,宁城县委组织部选派精干同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采取经费节约与干部捐助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当地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实施帮扶举措。驻村“第一书记”刘爱双说,他们为村里54户贫困户送鸡苗,并全程提供防疫、饲养、技术等服务,手把手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村民都特别朴实,就是缺技术。他们要的就是固守自己的家,固守自己的产业,不轻易改变生产方式,他们只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我们给贫困户每户100只鸡苗,想让他们养着试一试。”

  村民张学芹原本靠上山捡蘑菇谋生,在专业人员的细心指导下,很快学会了如何养鸡,“(鸡苗)给我们送到家,给我们送饲料,告诉我们倒多少(饲料),我们就那么喂。”

  为把“碾子沟小笨鸡”这一品牌做好,宁城县委组织部与一家电商达成销售合作,刘爱双为“扶贫鸡”代言的照片更是带来了舆论关注和销量上升。贫困户由此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入,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过去靠种地和打工维持生计的村民王庆花,从刚开始试一试的态度,现在转为积极申请扩大养殖规模,“去年养了100只鸡,赚了4000多块钱。去年养得挺好,今年想着再养点儿。销路上刘书记都给销出去了,不用犯愁了。鸡苗也是他们给我们拿,我们就是养养,比种地强多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40万人,超额完成1000万人的全年目标任务。到2020年,我国要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何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认为,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首先要做到三个精准,“第一是精准识别,我们要精准扶贫首先就要找准人群。第二就是精准需求,不同地方贫困农户的需求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要精准地对准农民的需求。第三是措施要精准,不同的地方资源条件不一样,特点不一样,措施也不一样。”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范小建两会期间表示,自施行驻村工作队等工作机制以来,全国扶贫队伍从过去的3万多人扩展到50多万人,仅“第一书记”的数量就超过18万人。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认为,驻村干部为精准扶贫政策在基层“最后一公里”的全面落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把政府的意图落实,指导农村的发展,包括帮助农村、农民与企业家建立联系,他是一个核心人物,因为他们有知识、有相应的能力、专门拿出时间来带队工作。”

  由于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一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往往具有地域局限性和产品相似性的特点,这对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王海波建议,在产业扶贫的布局上要注重项目的可持续性,“关键还是要帮助农民自己获得发展能力,如果不帮助农民形成相应的能力,建立某一个产业赚钱以后,会有人一哄而起,那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营口市副市长高炜建议,精准扶贫不能仅限于改变贫困群众当前的落后困境,还要注重培养当地的人才,长久保障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最重要的还是提高基层班子的能力,还得提高基层组织的能力。基层建设对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意义是特别重大的。”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