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国在讲授鱿鱼卷做法(王偲瑶 摄)
国际在线陕西频道报道(王偲瑶):“很多人说陕西没有菜,这是谬论。陕西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这就是名片。”樊建国提起陕菜侃侃而谈。从烹饪技术比赛“特技表演奖”到“中国烹饪大师”,再到34部出版专著的作者,他始终认为陕菜是中国菜肴的祖先。
热菜、凉菜、冷拼、雕刻、面点样样精通的他,从1975年至今,致力于烹饪厨艺40余年。他是名厨、是菜品研发者、是老师也是一位初心不改的厨师。
2012年8月樊建国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这是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人社部同意成立的陕西省唯一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商贸类国家级烹饪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研发推广,绝技绝活传承、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19岁拜师学艺 多袋萝卜练就精湛雕刻技艺
樊建国做的鱿鱼卷(西安市人社局 供图)
1975年,19岁的樊建国先后在东亚饭店、钟楼饭店、古都大厦、桃李烹饪技术学院等陕西著名餐饮企业和培训机构工作。工作期间,跟随东亚饭店特级厨师徐顺发学习面点制作技艺,很快掌握了船点、荷花包、烧麦等小吃的制作技艺。
后来,他又先后与其他烹饪大师学习糕团酥点、淮扬菜、陕菜,这为他之后发扬陕菜、创新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跟卢克让大师学习西餐西点制作技术和裱花技艺时,为了进一步提高雕刻蔬菜水果的技艺,前后不记得买了多少袋萝卜练习,这才练就了好的雕刻技艺。那时候我身边的朋友都在听秦腔而我一直在练雕刻。”樊建国说,我认为做一个好厨师的条件有三个。其一是爱,有爱才有信心一直努力下去;其二是专,专心致志才能做好;其三是迷,一定要迷恋这个行业才能有所突破。
凭着这股钻研劲儿,1988年,在第二届全国烹饪技术比赛中获得“特技表演奖”。大赛期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副委员长习仲勋及在中央工作的陕西籍的领导同志还在百忙中亲切接见了参赛的家乡选手并合影留念。
樊建国不仅雕刻技艺精湛,且刀工手艺精良。在采访中,樊建国即兴演示鱿鱼卷的做法。“鱿鱼卷用的是麦穗形花刀,这是这道菜最难的地方也是对厨师刀工的考验。”樊建国介绍道。
从实践到理论 从厨师到教师
学生在课上实训做菜(王偲瑶 摄)
樊建国现在西安商贸旅游技师学院教授厨艺相关课程,每周都会为学校老师进行培训。他常说,勤练习、多动手是关键,“黑板上炒不出来菜嘛。”
作为一个厨艺老师,他更看重学生的悟性如何而不是广义上的天资聪颖。“有很多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可能对文化课学习不感兴趣。这或许是是贪玩不想学又或许是孩子的悟性不在此。”樊建国告诉国际在线陕西频道。
他举例说:“我有一个学生,来这学校之前真的是特别让老师头疼的那种孩子。可以说打架闹事又不乖,但是来这里以后他从不迟到早退,迷恋上这个专业。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正确引导都会成才。”
樊建国依稀记得,某年的新年假期,大年初五这位学生就来到学校。15岁的孩子,自己买了红萝卜在实训室里练习雕花,能够支撑他做出这种举动的就是孩子对这个行业的迷恋。
成为老师的樊建国没放弃创新作品,没放弃做菜,还因此将实践与理论结合做起研究。因此实现了技艺操作与专业理论研究的最佳结合。多年来,共出版专著34 部,教材4部,论文31篇。
其中1998年合著烹饪专业教材《实用冷菜拼盘》、《实用面点小吃》、《实用烹调技术》、《烹饪原料》四套丛书;2000年合编国家试题库《中式烹调师操作技能考试手册(初、中、高三册)》,是我国第一套中式烹调师考核标准;2004年参与主编《中国陕西小吃珍品宝鉴》,是陕西小吃品种集大成之作。
因爱坚守的工匠精神 菜盘子里显露陕西文化
樊建国在做菜(王偲瑶 摄)
樊建国热爱烹饪行业,“忙到没有时间休息,如果想为家人做菜,我会在七点之前起床做好菜,就赶紧出发去工作。”樊建国说。
他创新的菜品常为人津津乐道,这是樊建国爱好文化、书法艺术的意外之喜。“一个厨师除了基本功,还应该有“厨外功”。我常说,厨师要看三种书:一是菜谱、二是课外知识、三是《黄帝内经》。”樊建国说。
平时樊建国爱好书法艺术,一次在练字时,联想到汉代书籍皆是由竹简制作而成。于是创造一个新的菜品“汉简明珠”,用鱼丸做了明珠,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几年前还曾受到《史记》的启发,用精湛的面点技艺做出了“黄金册---史记”为人称道。
其后的菜品“药王葫芦”灵感来自于铜川药王山,形状为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的药王葫芦,这道菜用鸡肉制作而成,栩栩如生。陕西文化博大精深,将菜品与文化结合,不仅满足了味蕾也慰藉了心灵。
据了解,樊建国这些年创新数款极具文化内涵的菜品,因艺术造诣高超、形状逼真精美、,被中国邮政总公司遴选收录并出版发行为纪念邮票一套。
今年已年逾花甲的樊建国被学校返聘继续在校当教,授课仍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我是教师,传道授业是我的责任。”无论多忙,他都兢兢业业,不仅如此,发扬陕菜、传承陕西文化的工匠之心也从未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