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绝世文物首次亮相中国 “一带一路”助力中阿文化交流

来源:国际在线2017-03-22 17:37:17

图片默认标题

蒂拉丘地的王冠(公元25-50年)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苏杭、陈重):3月17日,一场名为“浴火重光——来自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宝藏”的展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并将一直持续到6月17日。这是阿富汗历史文物在中国的首次亮相。作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首次合作,该展也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阿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通过参观展览,中国观众不仅能欣赏到二百多件(套)被阿富汗人称为“巴克特里亚宝藏”的世界级绝世珍宝的风采,还能有机会深入了解阿富汗多样化的历史与文化,并进而领略到多彩的丝路文化风情。

  阿富汗地处亚洲心脏,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古代文明的国度。数千年历史的积累,希腊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等不同文明的影响和积淀,给这个国家留下了无数神奇的艺术瑰宝。巴克特里亚宝藏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其年代可远溯到公元前327年建立的中亚古国——巴克特里亚王朝,也就是我国古书记载的“大夏国”。巴克特里亚国的都城巴克特拉,就位于今天阿富汗北部的马扎里沙里夫附近。据我国史书记载,张骞受汉武帝之命第一次出使西域就到达过巴克特里亚国。1978年,考古学家维托克·萨瑞阿尼迪从阿富汗北部的古代墓地和遗址中发现了“巴克特里亚宝藏”,出土古代黄金制品近两万件,其数量之多,文化元素之丰富,被称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然而,随着前苏联入侵和内战爆发,被收藏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巴克特里亚珍宝成了各系军阀竞相劫掠的对象。为保护这些珍宝,阿富汗时任总统纳吉布拉秘密将其转移到总统府地下的中央银行金库内。面对激进分子的严刑追问,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和中央银行员工始终守口如瓶,有的人为此付出了生命,有的甚至至今仍下落不明。被精心收藏的巴克特里亚珍宝就这样躲过了战乱浩劫。直到2003年,饱受战争洗礼的阿富汗终于开始和平重建,这些被封存了25年、一度被外界认为已经遗失的西域珍宝才得以重见天日。阿富汗信息与文化部代部长卡马尔·萨达特在回顾这段传奇历史时,激动地对记者说:“阿富汗遭受了近四十年的动乱,我们想通过展览展示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曾经拥有和平、民主、自由、安宁与和睦。我们要向人们展示,阿富汗人民在久远的过去就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有了紧密的联系与来往,而今这样的联系依然持续着。我们想告诉世界,我们的历史不仅仅只有那几十年的战争,我们的历史还是和平的历史,安宁的历史,智慧的历史,进步的历史,友好的历史和自由的历史,这一点非常重要。”

  2007年开始,巴克特里亚文物曾陆续在北美、欧洲、大洋洲多国以及东亚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展出,观展总人数超过250万,中国是该展览的第22站。对此,阿富汗驻华大使贾楠·莫萨扎伊表示,作为曾经的文明交汇点和古丝绸之路的中心,同时也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参与者,阿富汗希望此次展览成为展示自己国家形象,推动阿中两国文化交流的机会,“很不幸,外界关于阿富汗的报道充斥了大量的负面消息,绝大多数都是关于安全形势和恐怖袭击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阿富汗人民长年遭受外部强加的非法侵略。这次展览将成为外界认识阿富汗的机会,它将向世界呈现阿富汗真实、积极的面貌,展示阿富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明。我们希望,此次展览能够成为阿中两国文化合作的新的里程碑,并能增进两国文化领域的各项交流。”

  本次展览精选231件(套)珍贵藏品,以其考古学意义上的发现地点为主线,向观众展示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阿富汗文明历史。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长法希姆·拉希米介绍说,这些文物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随处可见的多元文化元素:一对镶满绿松石的黄金鞋扣,上面的图案是中国的仙人乘车;一条长达一米的黄金腰带,一个个带扣上都是骑着猛兽的希腊神灵;一只精美小巧的黄金山羊,那是游牧民族的遗风;几把镶满绿松石的黄金宝剑和剑鞘,上面的“卐”字纹明显是印度的风格……这些世界级宝藏充分说明了阿富汗作为曾经的四方文化熔炉的重要地位。其中,那些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文物将成为此次展览的最大看点。法希姆·拉希米馆长说:“这些展品中,有一些文物特别能反映阿富汗和中国的关系。其中,有一件文物出土于蒂拉丘地,被命名为‘君主和龙’。龙是中国的文化元素,但却出现在了我们的文物中,这就是远古时代我们两国关系的体现。还有其他一些文物同样有许多小细节能够看到中国元素,相信观众仔细观察,一定能够从中发现。”

  展览开幕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在1000多平米的展厅内观展游客摩肩接踵,人们穿梭于各个展柜,或驻足细细观赏,或与藏品合影留念。前来观展的翟女士对记者说:“得知这个消息,我特别激动。之前看了挺多关于阿富汗这块儿的事情,看了很多推文嘛就知道了。我觉得,这些宝物能留存下来然后到咱们国家来展出还挺不容易的,(我)抱着一种特别敬畏的心态看这些东西。”

  观众司先生对记者说:“(我感到很)触动。中国的历史上也经历过很多的灾难,但是文明,就像它的标题所起的那个名字——‘欲火重光’,这个文明早晚也会有它灿烂的一天,这种灾难都是暂时的。就像我们故宫博物院的这些文物也是这样的,当年也经历过外面的入侵也好,内部的这些战乱也好,所以能够体会到,这些真正对自己国家、民族热爱的,为它去牺牲自己或者流血的,最后保护他自己国家文明的人,他们也是值得人们去致敬的,他们和这些文物应该是可以共载史册的。”

  据了解,为了本次展览的顺利举办,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文物运输、安保、布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在展费及阿方随展人员食宿费用方面也给予阿方资金支持。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对此表示,对于一个渴望浴火重生的国家来说,资金支持固然重要,而对人类历史文化传统的追寻与继承则是所有文明古国和“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共同的担当。单霁翔院长说:“文明古国之间也好,‘一带一路’国家(之间也好),这种支持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令我欣慰的是,这批文物展出了以后,我觉得这个目的达到了,就是宣传、弘扬这种文化精神和揭示阿富汗的历史文化。像(习)总书记所说的,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叫文物活起来,活起来要传播,要交流,特别是国际交流,在‘一带一路’上会出现非常多的令人能够感动,能够给予人面对未来的文化力量。”

图片默认标题

蒂拉丘地的君王与龙(公园25-50年)

图片默认标题

蒂拉丘地野山羊雕像(公元25-50年)

图片默认标题

蒂拉丘地的双龙造型剑鞘(公元25-50年)

图片默认标题

展览开幕式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