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连线·“一带一路”进行时】
“一带一路”造就中巴新一代建设者
——走访中铁二十局中巴经济走廊M3公路营地(下)
光明日报记者 贺斌
在记者结束采访,返回拉合尔的途中,公路依然拥堵难行,坐在副驾驶座位的安保人员不时要提着AK-47步枪下车疏导交通,原本需要两个半小时的归程最后多花了一个半小时。旅途的疲倦和饥饿尽管不时袭来,但仍难挡脑海中的滚滚思绪。
对于巴基斯坦来说,中巴经济走廊是一个实体工程,承载着经济腾飞,甚至民族崛起的重任。但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为巴基斯坦培育一代工人
卡拉高速M3工程项目设计有大小51座桥梁,其中最难建造的是QB·林肯河上的六跨大桥。林肯河实际上是一条人工渠,平时水深达6米,且水流湍急。要是在国内施工,这也许不是问题。但在缺乏专业架桥机械的巴基斯坦,完成河中的48座桥墩及上部结构是非常困难的。
经过缜密的评估和调研,中铁二十局和卡拉高速M3工程项目部最后决定,在2016年冬季,利用林肯河25天的枯水期施工,完成包括跨越林肯河的7座桥梁的所有水中结构物施工。项目部在整个工区内调集精兵强将、最强班组,24小时轮流上阵,中巴员工协心戮力,施工得以圆满按时完成。当林肯河水从上游滚滚而来时,数十座桥墩已巍然矗立在滔滔河水中。
在卡拉高速M3工程项目中,这样的分支工程还有很多。在这些攻坚克难的施工中,中铁二十局带来的避水箱涵拼装、边坡六角块防护等一系列新技术,使巴方同行如获至宝,成为巴基斯坦未来高速公路建设的新“家底”。而在项目施工中,那些与中方员工并肩携手、操作重型机械的巴基斯坦雇员,很多人在半年多前还是农民,现在却已能够熟练驾驶推土机、轧路机,操控重型吊车。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学到了工人的技术,还养成了工人的意识,知道了什么是工作纪律,什么是工作规程,学会了如何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过程中进行作业,实现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巨大转变。这样的巴基斯坦新产业工人,光是在卡拉高速M3工程项目就将近有8000名。未来,他们可以组成一支数量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不仅给巴基斯坦带来了中国先进的工程技术,还为巴基斯坦培育了一支现代产业大军。他们的出现,将改变巴基斯坦现存的社会结构,为将来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腾飞奠定人力基础。他们是“一带一路”建设为巴基斯坦带来的新财富和新希望。
建设者独有的“勋章”
在工程项目营地的采访中,记者还接触到另一群人,那就是来自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者。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技术工人,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都是那红扑扑的脸庞。这无疑是太阳“恩宠”的痕迹,或者说是这些建设者独有的“勋章”。管理层的老总们,往往都是在海外工程建设中久经沙场的老将,年轻的片区经理们也并非初出茅庐,他们都为能够参加“一带一路”和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而骄傲。他们乐观、实干、坚毅、朴实,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记得是在哪次采访中,一位年轻的中方经理私下对记者说,刚来时,看到有这么多警卫保护十分开心,认为这是一种重要人物的待遇。但过一段时间后,他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在艰苦的环境中,在不时出现的危险中,如果没有建设“一带一路”的坚定信念,没有创建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坚强决心,没有克服困难的巨大勇气,大家是很难在这里坚持下去的,更不用说有心思去享受什么“重要人物的待遇”。
是啊,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接受采访的人,无论是管理层人员,还是年轻的主管们,在谈到困难时,总能情绪平和、目光坚毅,是信念在支撑着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在那些年轻人身上,你看不到一些同龄人中常见的矫揉造作、夸夸其谈,听不到一些年轻人容易沉湎其中的无病呻吟、怨天尤人。在他们身上,你看到的是执着和实干,以及无私奉献。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负重前行,将青春和汗水奉献给国家和世界的伟大事业。他们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开拓人。
(光明日报伊斯兰堡4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