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即将迎来建设的新篇章。在4月18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媒体吹风会上,王毅外长介绍了论坛的相关情况,共有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出席,有来自110个国家的官员、学者、企业家、金融机构、媒体等各界人士,以及61个国际组织的89名负责人和代表将与会。参会国家涵盖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来自五湖四海。这意味着“一带一路”虽然是中国提出的倡议,但是却代表着世界的普遍心声。
“一带一路”受到的广泛支持,表明中国真正理解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心声。而这显然源于中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构成了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背景和经验基础。当中国开启经济开放步伐时,邓小平、叶剑英等领导人就已经意识到当时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问题所在:如何才能获得外部世界的支持——当下的发展中国家也普遍面临着类似中国当时的困境,急欲寻求开放发展,却并不能获得外部世界的资金和技术的有效支持。
如今,中国已经从当年依靠“引进来”为主,发展到现在以“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的经济开放阶段,不仅完成了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而且还即将迈入到塑造世界经济的进程。寻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中国的目标,尤其是中国资本和产能的输出,以及铁路、港口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笔者2016年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深深地感受到,对于很多内陆国家而言,经济发展的自然和地理障碍要比沿海国家大得多,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这些内陆国家的发展机遇,让它们可以享受到沿海国家具有的优势。
从更加宏观的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倡议并不仅仅是参与国家的经济合作,它同时还具有塑造整个世界经济的功能。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已经可以为世界经济起到巨大的“风箱”作用。一方面,进口大量原材料,制造出大量制成品,另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打通商品的流通环节(如运输网络、保险机制、支付体系等),向世界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而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一带一路”,才能给当下受阻的全球化进程注入新动力和活力,如习近平主席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所言,“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一带一路”注定是中国版本的“全球化”主张。
“一带一路”广受欢迎,还在于它的开放性。合作的开放性是“一带一路”区别于其他区域合作的重要特征之一。例如因美国特朗普总统上台而夭折的TPP,设置了加入谈判的“准入门槛”,构筑了相应的资格壁垒,也对很多国家形成了“排斥”。“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体现在没有任何的门槛和资格要求。只要有同中国携手合作发展的意愿,愿意共同寻求出自身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的利益空间,就可以通过政策沟通,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
同时,真正地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是“一带一路”获得广泛支持的重要原因。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实施进度不一,合作形式各异,发展重点各有不同。中国没有单方面去设定任何项目的发展进度,通过各方发挥彼此的积极性,通过协商和尊重各自的意愿共同实施建设。例如,作为旗舰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在建或已建成的早期收获项目达到18个,即将进入陆续实现早期收获的阶段;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仍在联合研究报告上有待于达成一致。当然,中巴经济走廊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巴基斯坦举国将“一带一路”看作自身的发展机遇,希望积极搭乘中国经济发展“快车”,以实现自身的发展与繁荣。
概而言之,“一带一路”虽是中国提出的发展倡议,但是却是世界共享的发展机遇。通过参与各国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命运与共,“一带一路”必将走得更远。
(作者:林民旺,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