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瓷器的故事:老友相见 分外想念

来源:央视网2017-05-09 21:54:12

  央视网消息:城以瓷兴,民以瓷生,福建泉州的德化陶瓷已有3000多年历史,瓷器晶莹如玉,在海外有“中国白”的美称,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德化陶瓷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产品销往了190个国家和地区。

“一带一路”与瓷器的故事:老友相见 分外想念

   从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德化的陶瓷通过泉州的港口到达了世界各地。2014年,这里建起了德化陶瓷产业园,在这个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产业园里,陶瓷企业有2600多家。郑鹏飞家中三代都从事陶瓷生产,十多年前他开始带着自己企业的样品到欧洲开拓市场。刚开始时非常艰难,样品还因为是来自中国而被怀疑质量能不能符合标准。

“一带一路”与瓷器的故事:老友相见 分外想念

   这两年,郑鹏飞所在企业的海外朋友圈越扩越大,客户已遍及80个国家和地区,不出德化县,也能接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像黎巴嫩、伊朗、巴林、迪拜等。很多客户慕名而来,以前是单枪匹马去开拓市场,现在有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后盾,郑鹏飞们更有自信了。

  马来西亚德化会馆联合会总会长:我们的国家主席提倡的“一带一路”,从两年前多三年前提倡,到现在已经从概念到落实了。我们看到德化陶瓷能够畅销海外。中国经过“一带一路”进入马来西亚的资金,已经带动马来西亚的经济,而且一个强大的中国,能够给海外华人侨胞带来尊严。”

“一带一路”与瓷器的故事:老友相见 分外想念

   陈金桂和陈添贵三年前回到德化创业。德化县近年来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扶持中小企业,他们说像他俩这样90后开的工作室周围就有30多个。

“一带一路”与瓷器的故事:老友相见 分外想念

   应健是英国一家陶瓷艺术品工作室的设计师,一年前,他手上一个胡椒罐的设计难住了英国、法国的许多陶瓷工厂。来到德化的工厂以后,厂长用注浆和硬坯的方式做,用很简单又很节省的办法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中国智慧解决了世界难题的典型例子。“一带一路”就像一个平台,给我们创造了跟全球更多设计工作室跟设计师进行智慧碰撞的很好的机会。

“一带一路”与瓷器的故事:老友相见 分外想念

         日本陶瓷设计师 水出胜:来中国后才会的技艺,在日本是不会的。这是因为来了中国之后,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再和日本文化相融合,制作出了新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事情。那时在日本也经常看到一带一路的新闻,我是知道一带一路的,在那个政策中,我觉得我也是一个小小角色的执行者。”

“一带一路”与瓷器的故事:老友相见 分外想念

         德国设计师 苏书:“一带一路”的倡议在德国很普遍,尤其是对中德或者中欧之间的合作有兴趣的人来说,我认为这是非常积极的,它对双方来说一定会是双赢的局面,我希望中德之间会有更多的合作。设计越来越全球化,这当然是好事。

         陶瓷艺术策展人 郑炯鑫:我们以前做的观音、弥勒,线条、人物表情刻画都非常到位,每一根头发丝都做得非常清楚,现代的艺术可能不一定像古代的那种风格,他就是做一些比较让你很有想象力的。我们现在随着这个“一带一路”的构想,我们对外不管是文化交流也好,人员往来也好,还是学术研究也好,都大大加强了。

“一带一路”与瓷器的故事:老友相见 分外想念

         陶瓷工作室 孙大为:我觉得“一带一路”就有点像陶瓷,是媒介一样的,它有很多种可能性,可以跟世界很多民族、文化联系,就像一个艺术作品一样,可以连接各个行业、各个领域。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