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全面阐述了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一个远离封闭 、开放包容的世界”和“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构成的“美好的世界”。这一主张已写入12月3日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北京倡议》,并成为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和智慧。而“普遍安全世界”被置于建设“美好的世界”的首位,已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核。那么,“普遍安全世界”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其中蕴含着怎样的中国智慧?这里,我们循着时空顺序,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普遍安全世界”思想真谛。
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讲,“普遍安全世界”的理念源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亚洲安全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是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的。这一安全观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富国才能强兵,强兵才能卫国;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本质上,这是一种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亚洲安全观是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提出的。这一安全观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创新安全理念,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
这里的“共同安全”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构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安全”强调安全应该是普遍的、平等的和包容的。“普遍”意味着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平等”意味着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包容”意味着应该把亚洲多样性和各国的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地区安全合作的活力和动力,恪守尊重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并照顾各方合理安全关切。
这里的“综合安全”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这要求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地区安全问题,又要求统筹谋划如何应对各类潜在的安全威胁。
这里的“合作安全”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这既要求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求同化异、和睦相处,又要求着眼各国共同安全利益,从低敏感领域入手,积极培育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更要求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这里的“可持续安全”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它强调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这就要求聚焦发展主题,积极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不断夯实安全的根基,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
作为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种延伸,亚洲安全观开始在区域层面宣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的“普遍安全”的理念。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开始在全球层面倡导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方案”。早在2014年3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中国核安全措施和成就时,阐述了中国关于发展和安全并重、权利和义务并重、自主和协作并重、治标和治本并重的核安全观,呼吁国际社会携手合作,实现核能持久安全和发展。这种“核安全观”包括:发展和安全并重,以确保安全为前提发展核能事业;权利和义务并重,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自主和协作并重,以互利共赢为途径寻求普遍核安全;治标和治本并重,以消除根源为目标全面推进核安全。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出席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提出构建一个公平、合作、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的主张。为实现这一远大目标,他进一步提出“四个强化”,包括:强化政治投入,把握标本兼治方向;强化国家责任,构筑严密持久防线;强化国际合作,推动协调并进势头;强化核安全文化,营造共建共享氛围。
在这些“中国方案”中,亚洲安全观开始将在全球范围内传播。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讲话强调,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为此,他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亦即要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这既要求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又要求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明确提出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点主张”,包括坚持合作共建,实现持久安全;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共同治理;坚持法治精神,实现公平正义;坚持互利共赢,实现平衡普惠。这些“中国主张”为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指明了路径。至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普遍安全”的内核完全形成。
综上所述,中国关于加强全球安全治理、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主张,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这些主张充分体现了我们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普遍安全的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丰富深刻的时代内容,包括在目标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和共同繁荣的世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在理念上,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在原则上,要讲规则,讲规矩,各国应切实维护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为基石的现行军控和防扩散体系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能采取双重标准和选择性做法;在机制上,要秉持多边主义,支持联合国发挥核心作用,完善多层次的全球安全治理机制,稳定大国合作框架,在“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加强沟通协作,主动管控分歧,实现共同安全。这些重要主张为加强全球安全治理指明了正确方向和现实路径,确定了全球安全治理的“路线图”,已经必将继续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郑先武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