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原创      |      视界     |      直观中国     |     热点专题     |     老外在宁夏     |     数说宁夏     |      宁夏优品
红寺堡移民的幸福协奏曲
2022-09-29 11:49:52来源:宁夏日报编辑:郭建国责编:蒋硕

红寺堡移民的幸福协奏曲_fororder_截屏2022-09-29 07.15.43

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 宁夏日报记者 杜晓星 摄

  9月,罗山脚下进入一年最好的时节。

  果园中,红的苹果、绿的梨压弯了树枝。菜地里,一垄垄蔬菜已被采收入筐。村庄藏在绿树丛中,青砖红瓦,鸡鸣犬吠,时有母牛唤犊声……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人们都在为美好生活忙碌着。

  这个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广大干部群众乐享幸福小康生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寄予的“更好生活还在后头”的美好祝愿。

  采访中,不少年轻人,向记者讲述这些年家园发生的巨变,展现新时代追梦人奋力奔跑的风采。

  道不尽的幸福生活

  “我小时候在老家时,乡亲们赶着驴车拉水吃!”

  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党员教育基地,讲解员海小荣指着一幅黑白照片说:“这是搬迁前在老家拍的,照片上的人是我的婆婆和小姑子,她们身后是住了多年的土坯房。”

  照片上,是满面愁容的女主人马建花和她怯生生的女儿刘晓丽。身后,是两间低矮的土坯房,深藏于西海固大山的褶皱里。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来到弘德村,与海小荣的公公刘克瑞等村民唠嗑拉家常。总书记指出,要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1998年开发建设,2009年设立市辖区的红寺堡区,先后有23万西海固移民在此安家创业谋生存。经过不懈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到2020年年底,5.6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4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从“十二五”末的25.29%下降为零。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从焦渴的西海固到平坦的红寺堡,海小荣的日子一天一个样。如今,她不仅当上了村党员教育基地的讲解员,还投身到直播卖货的热潮中。

  “我是大山里出生的‘土娃娃’,走出大山后靠着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努力,先是进厂成了工人,后来又做了讲解员,还当上电商主播,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海小荣说。

  飞出大山、扎根城市,曾是许多农村孩子的梦想。但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红寺堡区农村路、电、网等基础设施极大完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干事创业。

  “我以前一心想飞出农村。但毕业实习后,发现农村前景越来越好,有事可干且大有可为。”24岁的杨宇倩笑着说,不仅她回来了,外地服役的对象也打算回乡发展。比起父辈,红寺堡的“移二代”是完全不同的一代。他们用科学知识、崭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理念,让乡村更加“元气”满满。

  杨宇倩的老家在海原县,记忆里,她很小就学会了挥镰割麦,只要不上学,天麻麻亮就得起床,上山帮父母干活。

  十几年前,杨宇倩随着全家移民到红寺堡区,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也有了更好的受教育机会。2021年,她从银川能源学院毕业,没有出去闯荡,选择回到红寺堡区,成为红寺堡镇弘德村扶贫车间的一名财务人员。

  “现在,我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而且在镇上买了新房。”杨宇倩满怀憧憬。

  农村天地广阔,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梦想成真。

  “我要40袋枸杞、2箱红寺堡产的葡萄酒,还要一些黄花菜。”9月14日,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村民王航弟收到浙江客户的微信下单。这位老主顾3年来常在她家购买红寺堡特产。

  刚从枸杞地里回来的王航弟和丈夫石银宝两人忙着给顾客包装枸杞,夫妻俩配合默契,手法熟练。不一会儿,1箱枸杞便全部打包好。

  王航弟是乡里村邻熟知的“网络达人”。夫妻俩不仅是村里的枸杞种植能手,而且通过直播带货,把当地产的枸杞和农特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忙完手头的活,王航弟又打开手机开始直播:“这款葡萄酒今年热销,它来自红寺堡区最大也是最早的一个酿酒葡萄种植基地……”

  王航弟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枸杞、黄花菜、葡萄酒等红寺堡区特色农产品,取得不错的销售业绩。“我想开一家电商商铺,把宁夏特产卖到全国各地。”王航弟展望着。

  如今,红寺堡区开设各类网店1000余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利用电商平台,将红寺堡的枸杞、黄花菜、葡萄酒等土特产的种植、加工过程以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呈现给客户。仅王航弟一人依托直播带货、微信、淘宝等销售平台,将自家2万多斤枸杞干果销售一空,各类特产销售额达80余万元。

  品不完的甜蜜事业

  葡萄酒产业是红寺堡区的主要产业之一。目前,红寺堡区种植酿酒葡萄10.8万亩,建成酒庄25家,年产成品酒1500万瓶。

  在2021年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上,红寺堡产区获得大金奖1枚、金奖8枚、银奖4枚——红寺堡产区葡萄酒连续5年获得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大金奖。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二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上红寺堡产区葡萄酒也大放异彩,摘得10多项大奖。

  不光是葡萄酒,黄花菜产业升级之路也是红寺堡区诸多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黄花菜采摘期短,一开花就掉价。自从引进水发集团这样的大企业,保底收购,菜价一下就上来了。”红寺堡区太阳山镇潘河村村民魏亮亮说,今年他家靠10余亩黄花菜收入7万多元。

  山东水发浩海集团有限公司在红寺堡区投资建设的现代产业农业园占地1800亩,建设有4万平方米的智能日光玻璃温棚,还有120座大跨度的日光温棚。

  “通过延长产业链,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山东水发浩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涛说。

  从过去单一种植玉米到如今的葡萄酒、黄花菜等特色产业叫响市场;从单纯种植到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红寺堡区的经济逐步从“温饱型”向“致富型”转变。此外,随着新能源、轻工制造等产业发展,大风、干旱等“劣势变优势”,也成为红寺堡区发展新经济的资源禀赋。

  如今,红寺堡区农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红火。

  藏不住的日新月异

  “一代房是土坯房,二代房有了木门窗,三代房有了卫生间,四代房有了铝合金窗户,五代房有了上下水,六代房是上下楼小别墅……”走进位于红寺堡区的宁夏移民博物馆,移民“六代房”的微缩景观一一展现。而现实中,越来越多新建的五代、六代住房已经将一代、二代的住房永久地留在了博物馆里。

  “这次回村我再也不走了,年底要用打工的积蓄,在院子盖‘六代房’,把民宿生意做得更红火。”红寺堡区柳泉乡永新村村民罗金虎满怀希望地说。

  罗金虎1999年随父母从海原县贾塘乡搬到红寺堡区,如今兄妹3人都在红寺堡成家立业。妹妹在城里开起了火锅店,罗金虎过去在外地打工,如今村里的智慧民宿做得好,他也回乡和妻子一起做起了民宿生意。

  “小时候我们上学,路上来回就得2个多小时,遇上下雨天,路更难走。如今家门口有幼儿园、小学,不仅如此,村里超市、卫生所应有尽有。来住宿的客人也越来越多,再也不用去外面讨生活了。”罗金虎说。

  “这几年,村里人在惠民政策的支持下,搞起了智慧民宿,村容村貌不断提档升级,越来越多的村民把房子腾出来组团做起了民宿。”永新村党支部书记王浩说,他也是第二代移民,过去在外面做生意,这些年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好,他回来想带着村民一起,把智慧民宿做得更专业更红火。

  乡村振兴迈入新阶段,红寺堡区承担起了“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的重任——解决产业、就业问题,大幅提升交通、卫生、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让移民们牢牢扎根,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我是十二三岁从同心县搬到红寺堡区的,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很多地方没有路,没有一辆公交车,出行主要靠自行车、摩托车,或是三五成群乘坐农用三轮车。天晴时尘土飞扬,下雨时泥泞难行。”宁夏南原汽车运输有限公司驾驶员靳旭东说。

  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到现在村村通公交;从坐公交出行,到现在的“定制出行”;从村级公交,到用公交的“腿”,借邮政等快递公司的“点”,打造“客货邮商”融合……红寺堡的客运交通也正紧随时代发生着巨大变化。

  “方便得很,出门都能坐上‘专车’了。”61岁的单美燕说,有时出行,儿子从网上给她购买定制化专车的车票。

  为了满足农村群众出行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红寺堡区唯一的客运班车运营公司——宁夏南原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出“红寺堡出行”App,投入28辆车,开通了红寺堡至银川、吴忠等线路。城乡居民可通过电话、网上下单,享受“门到门”“点到点”客运服务。

  与此同时,红寺堡区利用农村公交线路通达村镇的优势,将邮件、快件交由农村公交线路代运,21条公交线路上的71辆农村公交车化身71个“快递小哥”,大大节约了快递进村的人力成本。“这样既解决了公交车‘吃不饱’的问题,也打通了物流到村队‘最后一公里’。”红寺堡区住房城乡建设和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说。

  “乡亲们搬迁后,更好生活还在后头。希望乡亲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的殷殷嘱托仍在耳畔,也为红寺堡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指明了新的起点。

  如今的红寺堡人正鼓着劲儿、努着力……

  正如红寺堡区弘德村党员教育基地讲解员海小荣的解说词那样:党的移民搬迁政策,让他们搬离了大山,因为黄河水的滋润,移民发展起了新产业,摘掉了穷帽子,如今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勤劳上进的红寺堡人向着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奋进。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