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师刘月在创作版画 摄影:程旻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唐远贵 刘洋 程旻 阿尼尔):版画,是以刀或化学药品等在木、石、麻胶、铜、锌等版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作为城市文化名片,重庆市“綦江农民版画”远近闻名。什么是农民版画?它是指专门由农民制作的版画?还是指表现农民生活的版画?近日,我们的记者走访了以“农民版画之乡”而著称的重庆市綦江区。
綦江区农民版画院的青年版画师刘月介绍说,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是一种先在木板上雕刻出图画,再拓印而成的纯手工图画作品:“綦江农民版画最初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兴盛起来的。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木板年画和壁画。但是綦江农民版画,和传统的版画从技法和表现的内容上有所不同。为什么叫‘农民版画’?(因为)在这个时候(上世纪80年代)这一批作者都是本土的民间艺人,是农民作者。(他们)没有接受任何学院派的训练,也没有受到比例、色调、造型等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来的面貌特别古朴、自由、大胆、夸张、浪漫。(有着)古朴稚拙的风格,从那时候就命名为‘綦江农民版画’。”
青年版画师刘月介绍说,綦江农民版画的创作手法是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当地民族和民间的美术技法,如民间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等表现手法。其内容多取材于当地广大农民群众和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版画和其他美术绘画作品有何不同?版画师刘月介绍说:“版画和其他绘画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有版、有画,是由板子和画组成的整体。版画制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用到刀刻(技术),不同的材质用不同的方法(来制版)。做版画有刻板和印制的过程。它和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术、版画纸张的发展、印刷技术、照相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走进綦江农民版画院二层版画展厅,《选种》、《乘凉》、《车水忙》、《春歌》、《戏水》等一幅幅充满浓郁民间文化和生活气息的版画映入眼帘。有表现当地民间婚丧嫁娶内容的各类版画,有展现少数民族和汉族生产生活的版画,有学生在校读书和在家玩耍的版画,也有各种造型的动物版画,不一而同。
农民版画家李成芝在自己的工作室中埋头作画。她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与綦江农民版画共同成长起来的“元老级”农民版画家。30多年来,她创作的多幅农民版画被国内外大型美术馆争相收藏。李成芝坦言,最初学习农民版画的时候,自己没有丝毫的绘画基础。她说:“我是84年开始(做版画),那时都18、9岁了。从小,我在农村长大。我的婆婆,妈妈的(纳的)鞋垫、挑花、刺绣的色彩非常鲜艳,我非常喜欢。也是受她们的熏陶,对绘画很喜欢。(县里)文化馆的老师来(乡下)办培训班的时候,我就参加了。当时参加培训班的时候,自己啥都不晓得。(虽然)在家里的时候喜欢画,(经常)在本子上、门上、石头上到处都画。突然之间,参加培训班,却不晓得怎么画了。后来,老师说:你觉得怎样画好看,就像民间(纳的)鞋垫一样,怎样配搭色彩好看,你就怎样去画。我就没有受学院派框子的约束,就会回忆自己的生活,童年的趣闻等,把它表达在画面上,老师就觉得挺好的。”
创作中的农民版画家李成芝 摄影:程旻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的普遍生活水平不高。对于农村人来说,学习版画搞艺术创作,就是不务正业。没有效益,也看不到前途。很多家长不支持子女去学习。但是,出于对绘画由衷的喜爱和内心无比的渴望,李成芝还是瞒着父母,每次偷偷溜去去文化站学习。30多年过去了,当时学习版画的点点滴滴,如今依然记忆犹新:“那时候我们在农村,需要种庄稼、喂猪、喂牛。(县里)文化站办培训班,不敢去,因为爸爸妈妈要吵(骂),家里需要做农务。(我就)早早地悄悄起床,割猪草,做好家务后,悄悄地跑出去学。到时间了,又悄悄地溜回去。爸爸妈妈还是会说(我),但我不管他。当时文化站有颜料,我们自己需要准备板子。80年代的时候,(生活)非常艰苦。要想弄一块板子来刻版画很难。我们很多作者就悄悄把家里的菜板偷出来刻成版画。那个年代的作品好多都是偷出来的菜板做的版画。”
李成芝介绍说,綦江农民版画的制作有5个步骤。创作铅笔稿、铅笔稿成画涂色、复印纸拓印到木板、用刻刀雕刻木板、重叠拓印到画纸。版画师不仅是画师,也是雕刻师。创作一幅版画一般需要2个月的时间。有时候,精雕细琢的一幅作品需要半年来完成。
因为自己生长于农村,曾经也是农民,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画面总是清晰而生动地刻印在李成芝的脑海中。她说,自己和其他的作者创作的农民版画,作为重庆市“地方文化名片”,多次远赴海外,参加各项文化交流活动,在美国、墨西哥、日本、伊朗、泰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进行展览。国外观众通过农民版画,了解中国民众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他们对綦江农民版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李成芝说:“我们綦江农民版画,到每一个国家,(都受到)他们的喜欢。他们觉得看到了我们中国,画面上表达的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积极、向上、和谐。那种原生态的(生活作品)他们非常喜欢。”
如今,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农村中很多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定居城里多年的李成芝经常下乡,到农村采风。她希望通过版画描绘记忆中农村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如今新农村中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不断丰富版画素材,激发创作灵感。与此同时,她的创作不仅仅局限在农村,也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中国传统的很多风俗习惯,通过农民版画的艺术形式展现作出来。
作为重庆市的非物质文遗产,綦江农民版画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被列入“非遗进校园”的文化项目。谈到綦江农民版画的文化传承,綦江农民版画院青年版画师刘月表示:“传承这方面(来说),我们(进行)大面积的普及,让版画进校园。教育部门和政府支持我们的版画普及,让平民老百姓意识到綦江版画是我们的财富,从小就意识到我们的版画应该传承。这是从教育方面的努力;其他方面,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从小朋友到成人,(如果)一直有喜欢(版画创作)的,有这个情怀的,就挖掘这些人才,让他(们)进一步的进行创作。这样的话,我们的版画(发展)才有一个延续性。我们的美术馆和版画院经常搞一些公益性的美术培训。”
綦江农民版画从兴起到现在,仅仅发展了30多年的时间。如今,农民版画的作者不仅仅是农民,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制作版画。忙碌工作的闲暇之余,画一幅图,刻一张板,做一幅版画,可以寻找一份生活的乐趣。
綦江农民版画院展览室一角
李志军水印版画《车水忙》
李成芝的粉印版画《乘凉》
刘永禄的水印版画《选种》
钟庭芳的版画《戏水》
刘月的粉印版画《传承-草编蔡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