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在那场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让我们用数字来说明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1931年9月20日,九一八事变后第3天,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发出抗日号召。1937年7月8日,七七事变爆发后第2天,中共中央发表通电,号召全国同胞奋起抵抗,提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国共产党最先举起抗日旗帜,成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九一八事变后,从1931年9月20日至193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先后发布了10多份文件,号召全国人民抗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抵抗的立场。七七事变爆发后,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确定了全面抗战路线,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中国共产党是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最早抗击者。1936年2月,中国共产党把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7月,东北抗联建立了10个军,1个独立师,共约3万人,与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1937年8月下旬起,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参加抗战。

数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 新华社发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为抗日而奋斗;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派出大批干部到各地与国民党爱国将领和地方实力派建立联系,宣传抗日主张;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12月17日,周恩来等中共中央代表飞抵西安,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

  中国共产党倡导、推动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鼓舞者和组织者。中国共产党摒弃前嫌,多次派出代表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说服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下,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形成了包括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起全民族抗战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定维护者,声讨汪精卫叛国集团,反对国民党对日妥协,打退国民党一次次反攻高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形势多么险恶、战争多么残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同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一起,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数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这是中共参加西安事变谈判的代表周恩来(右三)结束谈判回到延安时的留影。 新华社发

  1938年徐州失守时,全国抗战已进行了10个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已相继沦陷。亡国灭种的危机犹如黑云笼罩大地和人心——中国到底会不会亡?抗战到底要打多久?如何才能取胜?对这些问题,很多人感到迷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全面阐述了抗战的指导路线和战略方针。

  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为夺取抗战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战略指导。

  ★ 在全国性抗战初期,面对大片国土沦丧的异常严峻局势,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洞察力,批判“亡国论”和“速胜论”,清晰地描绘出战争发展全过程的完整蓝图,使人们对战争的未来有了一个明确认识,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 抗战进入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后,面对动摇妥协、反共分裂的逆流,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努力团结一切要求抗日的力量,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

  ★ 到抗战后期,国民党的专制和腐败表现得越来越厉害,激起人们强烈的不满,特别是1944年豫湘桂战场大溃退,更使国民党政府名誉扫地。中国共产党响亮地提出结束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人们的广泛同情和响应,掀起了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

数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940年10月,国民党政府秉承蒋介石的旨意,强令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至黄河以北。同年11月,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新四军军长叶挺复电严厉驳斥并揭露了国民党的反共阴谋,但为顾全大局,同意将皖南的新四军调到江北。1941年1月6日,当新四军军部及所属支队9000余人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遭到早已部署在那里的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新四军浴血奋战7昼夜,大部分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负伤被扣押。这是1941年初,晋察冀边区军民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当局制造“皖南事变”。 新华社发

   1938年10月至1943年间,日军只对国民党军进行了一些有限规模的战役进攻,而用于对敌后战场作战的兵力则分别为54万人、47万人、46万人、33.2万人、35万人;敌后战场抗击侵华日军(日本关东军除外)的比例,分别达到62%、58%、75%、63%、58%。在整个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

  两个并存战场的出现,是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特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分别由国共两党主导。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起着主战场的作用。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退居次要地位,以共产党抗日武装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上升到主导地位,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为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八年全国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创建了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亿的解放区,为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数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这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一个镜头:铁道游击队在打了日寇的票车后,向群众宣传抗日斗争。 新华社发

  硝烟虽已散尽,历史仍将铭记。从75年前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到今天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坚强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勇挑历史使命,始终勇担历史责任,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