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桦树皮非遗技艺传承人吴玲芝 屈功泽摄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建峰、仝昕昕):鄂伦春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曾经以游猎为主的少数民族。鄂伦春人生活的大小兴安岭,桦树遍地丛生。勤劳的鄂伦春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棵棵白桦树,张张桦树皮经过他们灵巧的双手,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桦皮器皿、桦皮船等生产生活用具。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鄂伦春猎人告别了原始的生活方式,放下了猎枪,过上了定居生活。
曾经桦树皮制作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如今变身成古朴典雅的工艺品,民族传统技艺以新的方式保留了下来。说到桦树皮制品的特点,鄂伦春族传统技艺传承人吴玲芝如数家珍:“用麻绳和马鬃编在一起,把桦树皮缝合,比较环保、耐用。使用几十年都没有问题。”
桦树皮制品就地取材,制作简单,结实耐用,所以成为了鄂伦春猎人们每家每户都会制作,每个人都在使用的基本生活器皿。大到装衣服的箱子,装水的水桶,采集储存野果的小桶,小到针线盒、帽盒、烟盒。可以说桦树皮制品是每个鄂伦春家庭最常见的器物。
随着鄂伦春族走出山林,猎人放下猎枪,开始过上定居的生活,鄂伦春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民族的交往也更加频繁,生活用品用具也更加丰富多元。纯手工制作的桦树皮制品渐渐从原来的唯一必需品,变成了一种工艺品。
生活方式的转变,让鄂伦春人的传统技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原来鄂伦春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制作的桦树皮制品,变成了一项只是掌握在老一辈手中的特殊民族工艺。传统技艺的传统和保护显得格外的重要。鄂伦春自治旗桦树皮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吴玲芝说:“政府很重视传承保护,再不继续努力,这些传统的技艺就要失传了。”
吴玲芝的说法也道出了现实的困难。鄂伦春语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以鄂伦春族一切传统技艺的传承都是靠口口相传,面面相授。随着拥有传统技艺的老一辈鄂伦春人的远去,传承和发展确实是个大问题。吴玲芝现在在带徒弟,传承技艺。同时很多传统鄂伦春猎民也都开始意识到了保护自己民族传统的意义。
鄂伦春族特色桦树皮工艺品 屈功泽摄
吴玲芝说:“现在很多猎民,特别是鄂伦春人也想学这些技艺。猎民妇女需要学习,我就回去教。”
传统制作技艺需要的原料桦树皮,也遇到不少的困难和挑战。现在出于环保的目的,树林受到保护,随便去扒桦树皮也肯定不行。制作原料的短缺,同样制约着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当前,被誉为鄂伦春人的象征的狍头角帽的制作,受到了更大的制约。
“这个是鄂伦春族的象征,狍头角帽——“密塔哈”,它是由一张完整的狍子头皮制成的。”
鄂伦春人的狍头角帽主要有三大功能:御寒保暖、伪装和装饰功能。以袍头角帽制作为代表的兽皮制作,同样面临原料短缺的挑战。过去鄂伦春人狩猎的基本猎物狍子,现在是野生的保护动物,所以皮毛的获得途径非常少,价格也非常昂贵。
面对现状,吴玲芝也很着急。现在的兽皮制作技艺也只能用羊皮代替。同时,她还觉得自己的手艺不够全,一有机会就下乡去,和老一辈的鄂伦春妇女学习。以前的吴玲芝认为,这门传统的手艺是可以有收入的,现在她更多想到的是传承。
“我之前学这些手艺是为了补贴家里,能有些收入。现在,我必须要好好做,做得好一点,作为传承人,我必须把这些东西留给后一代。”
现在,鄂伦春自治旗还推荐吴玲芝成为了内蒙古手工艺协会的会员。走出去的机会多了,交流的机会多了,吴玲芝更加看重自己民族的这份手艺,她觉得鄂伦春民族传下来的技艺,不能在自己这一辈人手里丢了。所以,吴玲芝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带徒弟和传承工作上,她觉得自己多做一点,就能多传承、多保护一点。
鄂伦春族特色桦树皮工艺品 屈功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