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登封垌头村:用歌声唱出美好未来
采访垌头村村民董夫申
垌头村村民大合唱表演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罗欢、殷欣):这里的村民个个都是唱歌能手,几乎人人都会唱100多首歌。不但如此,村民们还自己写歌,排演歌剧。一个村庄为何能焕发出如此生机呢?原来从2008年起,该村提出“文化兴村”战略,希望借此改变当时落后混乱的状况。为此,村里组建了农民艺术合唱团,希望用歌声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董军政是2008年走马上任的垌头村村支书。在他看来,村庄要发展,首先要稳定人心,而把村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不但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还能增加村民之间的沟通和信任,“这个村庄以前有唱戏唱歌的传统,改革开放后以抓经济为主,把这块逐步忘掉了。所以08年以后我们把村民重新组织起来了。我发现(村民)主要就是缺乏交流,所以(想)借助文化平台。城市那么多人唱歌跳舞,我想能不能在农村也搞起来,大家闲着的时候一起唱歌跳舞相互交流一下。”
70岁的董夫申看上去非常健朗,他是垌头村农民艺术合唱团的一员。他说,自己非常喜欢唱歌,随时都能哼上一两句,他觉得唱歌能带给人力量,“原来我们村是一盘散沙,谁也不管谁,谁有困难、谁家富、谁家贫都不管,现在通过唱歌跳舞,家庭和睦了,婆媳关系也好了,共同的发展力量也大了。我们新农村建设,形象强了,唱得人心齐了,所以我们发展快了。”
人心齐了,文化生活丰富了,经济建设也得跟上前进的步伐。垌头村村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年轻劳动力在外打工、做生意,更多的人比如留守妇女、儿童、老人以及离不开家的年轻人则选择在家务农,经济来源比较单一。于是,村支书董军政就想借助登封作为旅游文化名城的资源,把垌头村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生态园,帮助村民增收。
董军政告诉记者,这个已经部分建成的生态园包括水上乐园、室内游泳馆、乡村大舞台、四季采摘园、鱼塘、漂流等项目,目前已有六、七十个村民在生态园实现就业。其中,草莓种植采摘园就在去年让垌头村获得了大丰收,“我们的草莓园,一亩地投入是15000元,当年就能收入三、四万。因此我们通过这种经济作物转型,让更多年轻人回家就业,我们的乡村旅游有信心让村民不用背井离乡、在外打工。”
垌头村村民李爱云已经在草莓园工作四、五年了,里面的三个棚都是她的,她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收益不错,一个棚一年可以达到一、两万的收益。”
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坚持学习的习惯使董军政的思路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他说,他还要利用互联网为垌头村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个平台我们已经做好了,我们要打造一个互联网+,以农业、旅游业为主,把农民和市民结合起来,把村民的土地拉到‘云村庄’这个平台上,城市市民以及愿意与这个土地对接的游客要求我们种什么,我们就给他们种什么,他们能吃到新鲜无公害的蔬菜水果。我们农民(能)增加一份收入,另外也算是农民与市民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城乡结亲戚。”
董军政还表示,要让村里的年轻人也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来,帮助搭建网站和微信平台。
为了生态园的建设,董军政投入了自己多年的积蓄。他说,村干部已经对村民做出了承诺,如果生态园盈利就让村民们兑股分红,不盈利的话风险也不让村民们承担,他带头来承担,“我是这个村庄土生土长的村民,我就想着帮村民共同致富,让大家都富裕起来了,这个村庄才能创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