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修桥 南苏丹维和中国工兵十年耕耘保民生(组图)

2016-01-04 01:35:44|来源:国际在线专稿|编辑:杨玉国

筑路修桥 南苏丹维和中国工兵十年耕耘保民生(组图)

  吃苦耐劳修路架桥的中国维和工程兵赢得了当地民众的赞誉,图为当地小孩奔向施工作业的中国维和工程兵。摄影:张一夫

  原标题:筑路修桥 南苏丹维和中国工兵十年耕耘保民生

  国际在线报道:2006年,中国派出了赴苏丹瓦乌执行维和任务的第一支工兵大队。转眼已经到了第十年,如今的瓦乌也已经属于新生的南苏丹共和国了,不过,当地的安全局势依旧不容客观。2015年12月中旬,本网记者张一夫走进了南苏丹瓦乌,走进了中国第十四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程兵大队。

  走进南苏丹瓦乌市的圣玛丽护士学院已是正午时分,看到我和几位中国维和军人的出现,十几名还没有回家的当地学生不约而同地欢快地打起节拍,唱起了欢迎客人到来的歌曲。

  这所学校的负责人,是受当地人尊重的格蕾丝修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听闻在当时硝烟弥漫地苏丹南部,即现在的南苏丹,饥荒和伤病伴随战争而来,而当地缺医少药,人们很容易因为各种病痛死去。于是,她带着救死扶伤的理想从印度来到了南苏丹。可是到了才发现,现实条件比想象中的更窘迫不堪。一度,她和当地的医务工作人员不得不顶着烈日展开门诊,而对患者的注射和输液治疗,只能就着树下的一片阴凉地儿展开。

  格蕾丝修女:“当我们开始培训注册护理人员时,我们意识到学员们需要一个更好的能进行临床实习的地方,所以唯一的法子就是搞建设,但是当时我手头并没有钱,不过我相信上天总会给我出路的。逐渐地,情况开始有了好转,而首先过来帮忙的就是中国人。”

  2006年,中国向瓦乌派出了首批维和工程兵大队。按照联合国维持和平,建设和平的要求,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在工作之余,参与了当地一系列民生项目的帮建。也正是从那时起,中国维和军人与圣玛丽护士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2012年,学院招生规模扩大,新校区的建设也有中国维和部队的贡献。

  第十四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程兵大队副大队长郑群领介绍说,根据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安排,该工程兵大队主要担负特派团西战区与工程相关的保障任务,主要包括建设和维护营区及相关生活设施、构建防御工事、修筑道路等任务。“除了营区内施工外,我们还担负整个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在南苏丹重要的补给线的修筑,这条补给线全长一千公里,从南部的首都朱巴到北部的图拉雷,我们担负了其中600公里的任务。” 

  对于南苏丹而言,这条一千多公里的道路,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线。它既是南苏丹当局发展经济的“大动脉”,也是世界粮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人道主义机构向北部各地难民和流离失所者提供食物、药品援助的补给线。当然,它是政府军(苏人解)与反政府武装激烈争夺的战略通道。

  为了更快地推进进度,中国维和士兵自北向南同时从瓦莱卜州的科瓦乔克、西加扎勒河州的瓦乌、湖泊州的伦拜克”三地展开施工。不过,由于这条沟通南北的物资运输通道是南苏丹国内不同派别的武装争夺焦点,因此施工风险,自不待言。郑群领说:“上周在瓦乌市区南侧二十公里左右,有三个地方发生政府和反政府武装的激烈交火;前段时间在伦拜克方向,可能是一个警察学校因为工资发不下来,出现聚众闹事,把我们外出施工的分队整整围困了将近一天时间;此外,平时施工过程中所经过的一些集镇,经常因为种族(矛盾)出现冲突,这种安全风险可能还不能避免。”

  除了武装冲突和流寇袭扰,伴随外出作业维和官兵的另一种风险,来自行车安全。第十四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程兵大队政委宋龙江告诉记者:“(旱季)没有雨,车过以后全是浮土,尘土飞扬,如果当地的车跟得近的话,容易发生事故。我们一般按照行车规则,等前面的灰尘散去后面的车再跟上,但这样每一辆车车距都超过一两百米,如果受到截击的话,这对我们行车安全非常不利。”

  虽然工作环境凶险,但经过高强度作业,工程兵大队已经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160多公里路段的修筑。时间已经来到2016年,中国军人在南苏丹的维和行动也已经踏入第十个年头。这些年来,中国维和军人为南苏丹和平安全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所做出的奉献,不仅赢得了上级单位的赞许,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南苏丹民众的肯定。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西战区司令丹尼尔准将表示:“中国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修路筑桥方面,你们成绩突出,受到了当地民众特别是我们所在的西加扎勒河州百姓的欢迎。我相信你们会保持这样的成绩,而对于你们的工作成绩,南苏丹人民是心怀感激的。”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