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孔晓宏:让黄山大地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

2018-03-13 18:08:43 来源:国际在线 编辑: 韩基韬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312313123123

全国人大代表、黄山市长孔晓宏。 摄影 李胜兰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胜兰):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黄山市长孔晓宏建议,建立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加快生态补偿立法。

  3月12日,就黄山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途径、发展乡村旅游等方面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黄山市长孔晓宏接受了国际在线记者专访。孔晓宏代表说,黄山市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的示范先行区,努力让黄山大地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

  将黄山市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的示范先行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孔晓宏表示,黄山市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的路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全面落实林长制,持续加大松材线虫病防治力度,确保黄山松安全。扎实推进全国“城市双修”试点,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和品质,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黄山城乡的鲜明标识。

  建议建立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发源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的新安江,是安徽省内仅次于长江、淮河的第三大水系,也是目前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2012年,新安江流域开展中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截至2017年底,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两轮试点全面完成,探索走出了一条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

  针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的有效推进,孔晓宏向记者介绍了“坚持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建立三个机制,实现四个效益”的“新安江模式”。

  “坚持一个目标”是指通过组织试点,确保新安江流域水质稳定向好,确保上下游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趟出新路、提供示范。

  “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突出系统治理。包括强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强化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强化城乡垃圾污水治理、强化重点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二是突出绿色产业。强化污染项目源头控制,严把项目准入关,加快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文化旅游、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集群。

  “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建立高位推动的工作机制。安徽省建立了常务副省长主抓的工作机制,并对黄山市考核体系作了调整,更加侧重于考核生态保护等指标;二是建立多元投入的保障机制。创新资金筹措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三是建立共建共享的联动机制。坚持上下游定期协商,完善皖浙两省联合监测、应急联动等横向联动工作机制。

  “实现四个效益”。 一是生态效益。环保部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1年—2017年新安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二是经济效益。经评估,新安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计246.5亿元;三是社会效益。流域广大干群思想观念进一步转变,保护新安江已成为民众的自觉行动;四是制度效益。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工作写入了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为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补偿机制积累了经验。

  孔晓宏表示,与全国大江大河治理一样,新安江治理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为进一步巩固试点成果,建立全流域环境同治、产业共谋、责权明确的共建共享长效机制,发挥好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建议国家有关部委抓紧建立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加快生态补偿立法。

  下一步,黄山市将持续强化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确保全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指标持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新安江模式”向“中国模式”迈进升级。

  探索“生态+”发展之路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黄山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针对黄山市如何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有效转化这一问题时,孔晓宏回答说,绿色是黄山的根本底色,生态是黄山的最大优势。黄山市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引导产业布局、倒逼结构转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生态美”和“百姓富”同频共振。

  一是走“生态+精致农业”的发展之路。黄山市山多地少,发展规模农业不是强项,但这里生态好、特色资源丰富,发展精致农业大有可为。比如茶产业,黄山好山好水出好茶,是中国“十大名茶”祁门红茶、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的原产地。近年来,黄山市持续推进茶叶种植生态化、加工清洁化改造,2017年全市生态茶园达72.9万亩、占茶园总面积95.8%,茶叶综合产值突破132亿元,出口额占全国12%、全省70%以上,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4763元,太平猴魁核心产区猴坑村人均达到14.5万元。

  二是走“生态+新型工业”的发展之路。近年来,黄山市立足市情特点和产业基础,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一条主线来抓,既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又更加聚焦产业发展和实体经济,通过优先发展绿色食品、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三大成长产业,加快打造装备制造、绿色软包装两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精细化工、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走出具有黄山特色的调转促之路。

  三是走“生态+全域旅游”的发展之路。近年来,黄山市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开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为游客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旅游体验。下一步,黄山市将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把全域旅游作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全面推动黄山旅游“品质革命”,努力在全国旅游转型升级中走在前列。

  四是走“生态+产业扶贫”的发展之路。作为山区城市,黄山市7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山区。近年来,黄山市积极构建生态产业扶贫新格局,先后实施了公益林、森林抚育、新一轮退耕还林等营林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并从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担任生态护林员,获取工资性收入;依托森林资源和乡村景色,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游,带动贫困户出售山核桃、菊花、笋干等土特产品。一系列组合拳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产业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支撑。

  满足游客多元化消费需求重点打造六种乡村旅游产品

  立足于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的综合优势,黄山乡村旅游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得益于加快构建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黄山乡村旅游的客源地市场也在持续扩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孔晓宏介绍,下一步,黄山市将主动顺应大众旅游时代多元化消费需求,重点打造六种乡村旅游产品。

  一是文化体验型。主要是围绕以西递、宏村、唐模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推出一批满足游客深度文化体验需求的产品;二是户外运动型。主要是打造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国际山地车公开赛等品牌赛事活动,吸引更多户外运动爱好者前来黄山竞技比赛、观光休闲;三是研学旅游型。黄山市是安徽省唯一被国家旅游局认定的“全国首批十大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黄山市将发挥古徽州文化昌盛的优势,推出一批研学旅游示范点和师生游、体验游产品;四是康体养生型。发挥黄山生态环境的优势,按照医旅结合、医养整合、多业融合的思路,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让游客在黄山康体养生、养老;五是摄影写生型。主要依托宏村、西递、屏山、南屏等一批古村落和“百佳摄影点”,持续做大摄影写生产业;六是民宿度假型。推出徽州精品民宿50佳、规划打造民宿集群20处,进一步提升“徽州民宿”品牌影响力。

标签:
2018全国两会 NPC&CP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