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城市远洋       |       老外在甘肃      |       直观中国       |       视界      |       原创       |       热点专题       |       文旅          
甘肃:为大美祁连山贡献气象力量
2022-11-04 11:47:45来源:甘肃日报编辑:王奇英责编:尹红燕

  原标题:为大美祁连山贡献气象力量

【生态】甘肃:为大美祁连山贡献气象力量_fororder_1

微波辐射计。

【生态】甘肃:为大美祁连山贡献气象力量_fororder_2

全固态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

【生态】甘肃:为大美祁连山贡献气象力量_fororder_3

现代化气象观测场。

【生态】甘肃:为大美祁连山贡献气象力量_fororder_4

新舟60国家增雨作业飞机机组成员完成作业任务后与甘肃省气象局专家留影。

【生态】甘肃:为大美祁连山贡献气象力量_fororder_5

云雷达。

【生态】甘肃:为大美祁连山贡献气象力量_fororder_6

移动式C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甘肃省气象部门立足本职工作,主动融入祁连山生态保护,通过打造“空天地一体”的生态气象监测网络,实施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实现融入式祁连山生态保护机制评估服务常态化,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再上新台阶。

  打造“空天地一体”的生态气象监测网络

  如何借助气象科技发现祁连山的美,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有特色、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是摆在甘肃省气象部门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而打造“空天地一体”生态气象监测网络不仅可以实现祁连山生态要素监测,也是发现祁连山之美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甘肃省气象部门不断摸索工作方式和寻找适合西北实际的发展模式,加强生态气象站网建设,最终形成以多源卫星遥感为主,以地面监测为辅的全要素、立体化的天地空一张网的生态环境气象观测系统。

  目前,甘肃省气象部门已建成包括风云系列卫星地面直收站、多普勒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激光雷达、酸雨、温室气体、气溶胶观测等组成的生态气象监测网。

  同时,持续开展祁连山区域包括水、土、气、生在内的40多种要素的生态气候环境监测,制作上报《祁连山区生态气候环境状况分析及建议的报告》《甘肃省生态遥感报告》《甘肃省遥感监测产品真实性检验报告》;落实综合气象观测“十四五”规划,完善祁连山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开展祁连山大气边界层、近地层通量等23项大气要素监测,林草自然物候观测、生物多样性调查等8项生物要素监测,地下水位、降水渗透深度等5项水环境要素观测,形成特色鲜明、覆盖面广的多点、多要素地面生态气象监测网络;与环保、测绘、水利等部门开展设施共建、资料共享,将河西地区气候变化研究等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应用在生态气务服务中;开展祁连山草原、荒漠、湿地等重点生态系统和山脉周边城市群生态环境要素动态变化监测评估;开展分灾种的生态环境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围绕“双碳”目标,甘肃省气象部门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储量和可开发利用量的全面勘查评估,提升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水平。同时,加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完善新能源气象服务体系,紧抓我省着力建设全国重要能源供应基地的重大机遇,重点攻关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发。通过不断巩固生态环境气象评估业务,建起了环境监测预警的另一张大网。

  实施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提高人影科学作业、精准作业、安全作业水平,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防灾减灾救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全福祉提供坚实保障。”这是在今年2月25日召开的甘肃省飞机人工增雨(雪)工作协调会上对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提出的要求。

  按照这一要求,甘肃省气象部门积极落实《“十四五”生态气象服务保障规划》提出的人工影响天气相关任务,有效发挥气象在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中的作用。在祁连山生态修复重点区,利用大型无人机、新舟60高性能增雨飞机和地面作业装备,常态化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有效增加降水。

  随着《“十四五”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甘肃省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甘肃省气象部门统筹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装备质量、科技支撑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等关键领域攻关力度进一步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服务能力逐步提高。

  加强西北区域、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建设,推进祁连山地形云增雨(雪)试验基地建设,继续实施地面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建设,推进大型无人机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设。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优化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的联动机制,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体系,将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生产纳入各级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在祁连山区陆续建成人影火箭增雨点37个、高炮增雨点18个、焰弹作业点4个,并在武威、张掖和酒泉开展常年和季节性的人工增雨(雪)作业。

  近年来,甘肃省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时在祁连山腹地开展地面增雨作业,有效增加了山区积雪和四大河流的来水量,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重点治理控制性目标的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现融入式祁连山生态保护机制评估服务常态化

  积极融入祁连山生态治理工作才能发挥“决策参谋”的重要作用一直是甘肃省气象部门开展生态气象服务的理念。

  为此,甘肃省气象部门密切关注政府需求,紧盯热点问题,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积极作为,不断提高生态气象决策服务能力,使评估服务成为常态化。制定《甘肃省气象局加强气候变化工作实施方案》等重大决策材料,并得到重视。上报《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应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报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服务精准扶贫》等生态文明建设建议和决策参考报告。

  甘肃省气象局与省政府督察室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定期报送整改工作进展;与省环保、测绘、水利等部门探索开展设施共建、资料共享的协同发展机制,共同编制《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与省科技厅建立科技项目储备机制,制定祁连山人影技术研发立项指南;建立祁连山生态监测报告定期发布制度。利用多年遥感资料、地面生态监测及科学试验数据,每月发布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荒漠区干旱监测分析等生态服务产品,定期发布祁连山区积雪覆盖、水库及青土湖蓄水动态信息,定期与水利部门联合发布祁连山三大内陆河来水量预测产品,形成了评估服务的常态化机制。

  推动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甘肃省气象部门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构建祁连山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系统综合监测预警体系,为强化协同创新提供基础平台;加强气候变化对祁连山生态安全影响研究,为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打造祁连山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示范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典范;加强气候变化对祁连山区水源涵养林、绿洲及荒漠类草原等生态脆弱敏感区影响的综合评估和适应对策研究;在祁连山开展全年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以地面、高空、机载监测系统,省级人影指挥中心,飞机增雨基地,地面增雨基地和人影作业指挥平台为依托,建立集飞机、火箭及地面碘化银燃烧炉等多种作业方法和作业点为一体的科学化、规模化人影系统,为大美祁连山贡献气象力量。(文 倪永强 于仕琪)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