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终于揭开“神秘”面纱
本年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闭幕了,近一个多月来热度很高的高端大词“供给侧改革”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一个新概念 引起热烈反响
自习主席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到“供给侧改革”,一个多月来,中央已经多次提到这一概念(有时也称“供给端”),由是引起了诸多媒体和经济界人士的注意,纷纷加以解读,“供给侧”这一经济学词汇迅速成为热词。
然而,遗憾的是,解读虽然很多,也确实增进了普通人对这一概念从无到有的了解,但就笔者和笔者几位素来关心国事的同事的阅读体验而言,这些解读还难以让人获得充分的认同感。这一方面是因为很多解读本身就说得云山雾罩(也许是过于专业吧),让人看不大明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央尽管多次提到供给侧改革,但相关文件和讲话中并没有就此作出直接的阐释,从而使得有些解读文章尽管能让人看明白,但解读得对不对,是不是符合中央的本意,作为普通读者也就无从认证和判断,所以心里还一直画着问号。
于是,“供给侧”的内涵到底都包括啥? “供给侧改革”的措施都将有啥? 出现在同一文件中的“供给侧改革”与文件中提到的很多改革措施是什么关系? “供给侧改革”和中央以往表达的改革思路是什么关系? 这些问题也就一直不甚清晰。
“供给侧改革” 如何解读?
如今好了,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公报中(说明一下: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道中未见如早些年那样使用“公报”一词,我这里使用此词,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可以大致得到答案。
“会议强调,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这句在语法上貌似有点瑕疵哈。“实施……支柱”,好像动宾搭配不太相宜。但意思是大致明白的,语法且不细究了吧)。”
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告诉我们,供给侧改革,与五个方面的政策相关。哪五个方面呢? 公报接着告诉我们,包括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
这五个方面的政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别是什么关系呢 ? 我们可以根据公报的行文分析一下。
“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也就是说,“宏观政策”的功能是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合适的环境,“宏观政策”本身并不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畴。
“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显然这是告诉我们,要通过“产业政策”来定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或者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在“产业政策”这个层面发生。
“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联系后面关于“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的具体表述(见后文),可以判断,“微观政策”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畴。
“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这是对改革的力度提出要求,不涉及改革内容的划定。
“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这是说“社会政策”要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障,也就是说,“社会政策”也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畴之内。
综上所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在“微观政策”的范畴内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