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2015外交大布局:定位中国角色,推出中国方案

2015-12-25 12:06:19|来源:人民网|编辑:李澈

原标题:学习路上年终报道·“数读习近平这一年”⑤

习近平2015外交大布局:定位中国角色,推出中国方案

编者按:

2015年,中国迎来承上启下的节点。

这一年,中国“十二五”规划收官,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启了向着全面小康的最后冲刺。

这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系统阐述了“习式”治国理政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这一年,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外交场合宣示中国信心、建言世界格局:“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将促进南南合作,带动南北对话,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岁末年初,温故知新。“学习路上”专栏梳理了习近平全年的重要讲话、署名文章等,通过大数据分析,提炼出这一年被总书记多次提到的高频词汇。让我们跟着这些词汇,去探寻和读懂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略和智慧。今天我们推出第5期,主题为“习近平2015外交大布局”。 

图片默认标题

2015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的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愿意和中国人民合作。当我们回望2015年的时候,中国之于世界的影响,我们会做一个怎样的综合评价?从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可以找到线索。

纵观习近平2015年一系列外交场合讲话,“合作”、“世界/全球”、“安全”、“和平”……等一系列词汇勾勒出“习式外交”的鲜明特点,“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倡导的外交理念也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中,“合作”一词提到了885次,“世界”提到了621次,“和平”提到了428次(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15日)。多位学者分析指出,这些看似平凡的词汇,折射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平凡的治国理政的理念。

“合作”、“共赢”理念贯穿中国外交:

摒弃零和游戏旧思维,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从年初首场外交活动开始,“合作”、“共赢”在习近平重要讲话中频频出现,成为贯穿2015年中国外交的重要理念。2015年1月8日,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习近平致辞指出,“愿将中国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时,习近平借用东南亚的“水涨荷花高”,非洲的“独行快、众行远”,欧洲的“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不同地区的谚语,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

临近年底,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围绕“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一主题,习近平在讲话中再次强调“合作共赢”,并提出“一致同意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决心共同致力于做强和夯实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五大支柱’”。

“‘合作’一词体现出中国的发展,首先靠营造合作共赢的友善国际环境来实现。”复旦大学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指出,合作减少阻力,合作产生助力,这是简单的力学原理和外交智慧。共赢则体现出,中国的理想主义是“世界共赢”,中国的现实主义是“零和游戏不会成功”。只予不取,多予少取,公平予取,就是中国的共赢哲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认为,强调合作共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重要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作为一个整体,明确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弘扬的精神。其中,首次把“共赢”提升到外交旗帜的高度,成为中国外交高举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四个要素之一。

胸怀“世界”,放眼“全球”:

多个场合倡导打造“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全球性大国,中国外交不仅具有地区影响力,也具有全球影响力。2015一年间,中国领导人开展全方位的外交工作,“世界”、“全球”概念频频被提及。中国的全方位外交,面向全世界而不局限于一个大洲、一个地区。2015年的中国外交,胸怀“世界”,放眼“全球”,而最能体现中国外交立足全球的另一重要概念,便是本次进入前十位的另一个热词,“命运共同体”理念。“命运共同体”一词,最早出现于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而在2015年这一年间,无论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等国内会议上,还是在博鳌亚洲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国际活动上,习近平都曾多次强调要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观察和处理中国自身及外交问题。其中,3月末,习近平曾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提出平等、合作、安全、包容这四个关键词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四个支点。

六个月之后,习近平的联合国之行更是全面宣示了“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曾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日,在乌镇峰会上,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更是扩展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延展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还风趣地谈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我非常愿意使用‘命运共同体’这个词。”

“‘世界/全球’这一词汇,体现出中国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外交气魄。”沈丁立认为,中国走向世界才能实现腾飞,中国携手全球为的是谋求共赢。中国与世界正日益同命运、共呼吸。“命运共同体”一词,是中国对地球生命圈共性的哲学描述。人类千差万别,共性异性无限。但归根结底是命运相连。获此悟性,则以和为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积极倡导、推动建设、努力迈向“命运共同体”。这是来自古老而年轻的中国经过深思熟虑,诚心实意谋求和平发展的诉求。“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争取稳定繁荣的周边,特别是“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都是为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延续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和平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纵观习近平今年的重要讲话,“和平”与“安全”作为重要词汇频繁出现在外交场合。众所周知,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9月3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指出,“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2015年9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并向联合国赠送了“和平尊”,再次传递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

当前,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追求“和平”的目的正是为了“安全”。在联合国的大会上,习近平充分阐述了和平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并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

“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密切关联。”沈丁立分析认为,中国的国家安全为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安全也通过正当维权获得保障。他指出,中国珍视和平,在合作反恐领域日趋积极有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争取持久和平,这点与西方国家不太相同。

促进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

“一带一路”打造开放、包容的区域合作架构

文明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成果,习近平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高度,以宽广视野揭示了人类文明多样、平等、包容的本质。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曾借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过的“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强调“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在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前进,让各个文明都绽放出自己的光彩”。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提出,“我们要加强文明对话、理念交流、文化互动”。习近平一系列关于文明多样性的论述,阐明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与意义。

文明交流互鉴,关键是要通过交流达到对不同文明的反思。“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曾经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可以看作东西方文明之间最早架起的一座桥梁。在中国逐步确立世界大国形象之际,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目的是促进共同发展。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是今年中国外交的一个重点,习近平年中出访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自然离不开这个重点。除了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习近平也在多个国际场合阐述“一带一路”的中国理念。其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愿意同有关各方一道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贡献力量;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提出,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合作架构;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发言中,习近平提出,坚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营造高标准国际营商环境,打造利益共同体。

“中国不仅寻求国家富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也尊重文明多彩,乐见文明共生。”沈丁立在分析“文明”一词时谈到,中国期待世界共同发展,各色文明互鉴共存。而“一带一路”则是人类大规模大区域合作的最新表现。大区域囊括了亚非欧,大规模则涵盖了从基建互联到经济互通,再到命运相依。西北大学教授方光华曾撰文指出,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到各国人民心中,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在联合国中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维护世界和平的伙伴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弘扬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2015年7月9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上发表了题为《共建伙伴关系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并阐述了中国对金砖国家伙伴关系构建的四点倡议,这一重要理念是对中国构建伙伴关系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着眼新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又一个“中国观点”和“中国方案”。在每个外交场合,“朋友”、“伙伴”这些友善的词汇,一直被用来称呼对方国家,可以说,这样的表述是中国用和善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一个缩影。全年8次踏出国门奔波42天,习近平的外交“成绩单”亮眼,中国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大,这离不开“习式外交”理念的指导和引领。

这其中,大国是中国整体外交格局的关键。与大国关系状况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总体外部环境,也成为中国从地区大国走向全球性大国的重要影响因素。中美关系方面,2015年9月访美期间,双方就在新起点上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行了更深入地探讨;中英关系方面,2015年3月,习近平在会见英国剑桥公爵威廉王子时表示,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在驶入发展的快车道。除了大国关系之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一直以来以“和平友好、互相支持、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在非洲,中国与非盟建立了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开创中非友好事业的新局面。正如习近平在今年联合国大会第70届会议一般性辩论中的表示,“将继续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

在谈到习主席讲话中多次出现的“朋友/伙伴”一词时,沈丁立分析认为,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既不惹事,也绝不怕事。中国多予少取,扩大了朋友圈。中国互利合作,拓展了伙伴群。他认为,发展中国家是中国自身的长期身份,也是中国服务世界的主要对象。协助发展中国家进步,是中国促进世界改善的主要途径。

十大热词·综合点评:

“这些看似平凡的词汇,折射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平凡的治国理政的理念。”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许勤华教授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指出,这些高频词具有极其深刻的涵义:第一,将中国国家的命运与发展同“世界/全球”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命运与发展融合在了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即“中国为世界/全球,世界/全球为中国”;第二,提倡用“共赢”的理念开展合作,结交各国“朋友/伙伴”,实现维护“安全与和平”、促进繁荣的人类终极目标;第三,“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贡献给沿途国家文明的先进外交思想,业已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欢迎与支持。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亚太安全外交研究室主任张洁分析认为,2015年,中国外交空前活跃,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合作、世界、安全、和平”等词汇的高频率出现与使用,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世界形势的基本判断、对中国承担的国际角色的认知和定位,以及对新的外交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的主要设计。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倡导互利共赢,努力与周边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仍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外交的主旋律。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