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头手术时间敲定 人类期待再次突破医学极限
换头手术!时间定了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国际在线综合报道:近日,意大利神经外科医生卡纳韦罗又成了媒体关注的对象。他宣布,已经准备好在2017年底为自幼患有脊髓性肌肉萎缩症的俄罗斯人瓦来里·斯皮里多诺夫进行“换头术”。抛开伦理上的争议,这样的手术靠谱吗?这究竟是一次医学技术的突破,还是博取公众眼球的噱头?
这不是卡纳韦罗第一次抛出“换头术”的设想。早在2013年,他就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阐述了自己的理论,后又于2015年在美国神经外科及整形外科医生学会年会上介绍了自己的方案,宣布俄罗斯程序员斯皮里多诺夫同意成为第一位接受手术的志愿者。然而,除了每次受到媒体热炒,卡纳韦罗并没有在医学界的同行中获得足够的支持。
——————————————————————————————————————————————————————————————
换头手术成本盘点
据美国《新闻周刊》最新报道,整个手术据称需要至少150人的医疗团队,预计需要36个小时,花费两千万美元。手术的难点在于脊髓的连接。如果一切顺利,患者将在术后处于最长4个月的人工诱导昏迷中,其间医生会刺激患者脊髓神经再连接并恢复功能。卡纳韦罗声称,患者会在一年内学会行走,并适应新身体。
——————————————————————————————————————————————————————————————
各方声音:多数不看好换头手术
与阿德勒相比,更多医学专家的质疑声更为直接。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主席巴杰曾表示:“我不希望(换头术)在任何人身上进行,我不会让任何人对我进行这样的手术,有很多情况比死亡糟糕得多。”
意大利神经外科协会主席阿尔贝托·德利达雷指出,换头手术是卡纳韦罗博眼球的“狭隘捷径”。卡纳韦罗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一理论,但没有任何研究基础支撑。科学需要实验、展示结果和多次重复验证,而卡纳韦罗的理论完全没有这些,提出这种理论唯一的结果就是吸引别人关注,“让病人、绝望的人排着队敲他的门”。
俄罗斯卫生部派驻下诺夫哥罗德州的首席移植医师扎盖诺夫说,换头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让被截断的神经特别是脊髓相容并复活,现有技术达不到。尤其是在脖子上,迄今世界上没有人能在颈部成功接通属于不同人的脊髓。要想换头并让头指挥新的身体,就必须在修复脊髓损伤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否则换了也白搭,仍是瘫痪。
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神经学主任罗伯特·拉夫说,这事不太可能成功。他认为,换头距离实现还有几个世纪的时间,而不是几年。
——————————————————————————————————————————————————————————————
成功为猴子实施换头手术 换人头不是梦
意大利神经外科专家塞尔吉奥·卡纳维罗声称,中国研究员成功为一只猴子“换头”,令他与中韩医学研究团队合作的人头移植计划又踏前一步。他宣称将用两年时间准备手术方案,将其作为治疗完全瘫痪的方法。
卡纳维罗称,哈尔滨医科大学的任晓平成功为猴子头部与新身体连接血液供应,但是没能连接二者的骨髓神经,导致猴子脖子以下处于瘫痪状态,出于伦理方面考虑,医生只让猴子存活了20小时。
卡纳维罗表示,实验证明,如果将猴头冷冻至-15℃,猴子可在手术过程中存活并且不会损伤脑部。美国《外科学》杂志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学和治疗学》半月刊将在未来几个月发表7篇论文描述该实验详情。
——————————————————————————————————————————————————————————————
科幻小说《三体》里云天明取出大脑后通过冰冻技术保存,最终通过三体人的克隆技术成功复活。这是小说里的情节,如今却成真了。小说的编审之一杜虹冷冻遗体,等50年后起死回生。
冷冻复活术可行性?现实并没有任何人能在冷藏后复生,但是,人体冷冻者却基于以下的信念,相信技术的可行性。现在断定可不可以成活,好像还为时太早。竟然此项争议如此之大,那么我们为何不等待最终结果?
——————————————————————————————————————————————————————————————
老鼠背上的人耳或帮助畸残患者重拾完美
人类对于人耳鼠的研究已有一些年头了。人耳鼠是利用组织工程原理在老鼠背上“培植”出一个人耳。近日,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专家成功地在老鼠背上种植出人耳,并声称再给他们5年时间,他们就能将该项研究成果运用于人体。
日本专家表示,这项科学技术的研发目的是帮助天生面部畸形的患者,以及被狗咬伤或因战斗负伤等外伤造成面部畸残的人。而在此之前,培养成功的体外再生耳朵,其细胞来源是牛的软骨细胞,因此还不能直接应用于人身上。而此次研究是从患者肋骨中提取软骨细胞,然后在实验室里培养软骨细胞至微小球状体,再将球状软骨细胞移入折成耳朵形状的塑料支架,让细胞在支架上繁殖生长,经过体外培养后植入裸鼠背部。随后,人耳支架降解消失,老鼠背上长出人耳。不过,支架降解消失的过程需要两个月的培养,长出来的耳朵为两英寸大小。
——————————————————————————————————————————————————————————————
3D打印零部件都能上天了,它离直接制造人体器官还有多远?
“想象力有多丰富,3D打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就有多丰富。”目前,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外科手术工具的打印、康复治疗应用和医学教育等方面。同时,3D打印的患者器官模型还可以帮助外科医生更好地准备手术方案。
克罗地亚Rijeka的医生和研究人员成功地为一位因皮肤癌而失去大部分耳朵的老年患者装上了一个3D打印耳朵。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设计并用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有机硅材料打印出缺失的耳朵,然后再使用一种特别的粘结剂将该3D打印的耳朵与老人的残耳结合在一起。
——————————————————————————————————————————————————————————————
机器人“操刀”手术
腹腔打孔、探头伸入、翻转剪切……4月12日上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向部分员工直播一台胃癌切除手术,执刀者竟是一台机器人。
当日,广西“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启用。医院副院长、胃肠腺体外科主任陈俊强介绍,这台手术持续两三个小时,手术中由医生控制镜头,医生裸眼3D看到放大10倍的高清视野,既能减少视觉疲劳,也能防止人手颤抖,实现人眼、人手的功能提升。
此前,重庆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也利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成功完成全国首例机器人“操刀”的甲状旁腺瘤切除手术。
——————————————————————————————————————————————————————————————
日本允许“编辑”人类受精卵基因研究
日本生命伦理专门调查委员会近日宣布,允许日本的相关机构在技术研究中“编辑”人类受精卵的基因,但是处于安全和伦理方面的考虑,不允许将这项技术应用到临床和辅助生殖当中。
所谓基因编辑,是指对目标基因进行挑除或引入基因组等操作,这项技术已经在不少的研究领域得到应用。日本生命伦理专门调查委员会是日本政府下设的专业机构,委员会认为,人类受精卵基因编辑研究将有助于生殖辅助医疗和遗传疾病预防的研究,还可能有助于研发针对癌症等疾病的新疗法。因此,对于编辑人类受精卵基因的基础研究予以认可。委员会也指出,涉及受精卵基因编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分界线在于是否将经过基因编辑的受精卵放入子宫。由于临床研究存在安全和伦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委员会对这类研究不予认可,就算是属于基础研究一类,也并非是任何研究都被许可。比如,根据父母的意愿来设计特定容貌和能力的婴儿研究就属于存在伦理问题,不会被允许。此外,受精卵基因编辑的基础研究还必须公布实施情况,保持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