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滚动>>正文

点“什”成金破解贫困魔咒

2016-05-04 18:09:45|来源:千龙新闻网|编辑:杨玉国

  贵州精准扶贫五部曲系列报道

  【编者按】2016年1月11日,中央网信办在北京启动历时1年的首次全国网络媒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大型活动。来自全国40余家中央和地方重点新闻网站的首批全国网络媒体记者齐聚贵州,开展“脱贫攻坚看贵州”的主题采访。

  千龙网记者深入到贵州六盘水、遵义、安顺、毕节、铜仁、黔东南等贵州脱贫攻坚的典型地区,进行实地采访和体验,与群众打成一片,倾听群众的心里话,用心发现基层群众身上向上向善、艰苦奋斗的精神。千龙网记者将以讲述一系列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开拓奋进的新实践、新成就,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新理念、新思想对实践的巨大指引作用。

  众所周知,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的地貌只有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4种基本类型,其中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为了养活一家6口人,遵义市花茂村的吴显厘夫妻多年来一直在外打工。自从2014年,花茂村来了一位投资农业的企业家,吴显厘夫妻从农民变“地主”了——他们不但可以在家门口上班,而且通过土地入股,成了农民股东,年终能参与企业分红……

  这种企业进村科技兴农、产业兴农的模式,连习近平总书记都为之点赞!而事实上,诸如蔬菜、中药材、鸟笼之类百姓常见的家什,在山好、水好、空气好的贵州自然环境里,却纷纷被各路能人点“什”成金,发展成一个个巨大的产业链。这些因地制宜的产业链成了破解山区贫困魔咒的新“法宝”。

  物联网种菜扶贫引来习总书记赞叹

  现年30岁的吴显厘是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人,她家里6口人,上有老、下有小。吴显厘夫妻两人长年在外打工,每年除掉吃喝只能挣一万元回家。而她的家乡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思是这个村子茅草荒芜、极为贫困,后来改名为“花茂”,取繁花茂盛之意。

  花茂村距枫香镇政府所在地有6公里之遥,全村辖26个村民组1345户4568人,总面积大约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有5531亩,人均耕地大约1.2亩。多年来,村民们靠着这1.2亩地,全村人均一年收入低于1000元,村民们一直都是在温饱线上挣扎,而不得不外出打工维持生计……

  2014年8月,山东省寿光市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驻花茂村——投资2.6亿元建设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从此,该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园区核心区占地300亩,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智能展示大棚,以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基础,建设集生产科研、集约化育苗、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加工物流、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区、农旅文一体化示范区。园区还通过气肥施用、农业物联网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综合利用,集中展示现代农业的新设备、新品种和新技术。

点“什”成金破解贫困魔咒

  小桥流水、荷兰风车、竹筒水车……如今,遵义花茂村已经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 摄

  “一些群众通过土地入股,他们平时务农、年终分红,实现了脱贫致富。”山东省寿光市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培军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他的“寿光模式”是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的模式,探索农民以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的机制,用市场的办法推进产业化、社会化扶贫,既解决精准扶贫问题,又解决率先小康问题。

  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建成以来,为花茂村村民提供了2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实现项目区农民年人均增收超2000元,并为村民免费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吴显厘就是这个园区的正式员工之一,她开心地告诉千龙网记者,她如今在园区的一年工资收入就能达到2万元,比外出打工收入翻了一倍,平时每天回家还能照顾一家老小。

  花茂村村民舒长英也是这一园区的员工,2014年,她和其他土地流转农户一起成为了九丰产业园的员工,在九丰产业园的生态餐厅当后勤服务员。“我曾经在外打工四处漂泊20年,如今终于能在家门口就业,天天可以跟家人团聚在一起了。”舒长英回忆说。

  据遵义市扶贫办统计,华茂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6478元,增加到2014年的10948元;2015年,该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07元;该村贫困人口2015年减少到165人,除去需由当地政府“兜底”的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两无”人口140人之外,剩余25人2016年可全部脱贫。

  “园区内种植的蔬菜供不应求,2015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苏培军颇为自豪地告诉千龙网记者,2014年以来,他们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品牌、市场优势开拓贵州市场,目前已经在遵义、毕节、铜仁等地建立了5个这样的蔬菜园区,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辐射带动2万多农户,已经带动全省20余个乡镇种植精品蔬菜10万余亩。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县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考察时,对这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予以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原定在该园区内考察8分钟,后来观看20多分钟。临别时,习近平嘱托苏培军:“我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你们大棚种得不错,希望继续努力。”

点“什”成金破解贫困魔咒

  2014年8月,山东省寿光市九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驻花茂村——投资2.6亿元建设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从此,该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图为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内种植的象牙茄子长势喜人。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摄

  贫瘠土地种出名贵中药材开启“丹寨模式”

  与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相比,黔东南州丹寨县的自然环境更为恶劣。丹寨县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貌以山地为主占47.12%,低中山、低山丘陵地貌次之,中山地貌仅占2.38%,全县人均耕地仅有0.5亩,土地之贫瘠,成了困扰农民祖祖辈辈的一道魔咒……

  “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里,丹寨县农业生产难以实施机械化操作。”中共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告诉千龙网记者,由于丹寨县山高坡陡,交通、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加上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生产条件更加脆弱,造成有资源运不出去,发展产业缺地、缺水,环境差、医疗差,因病、因灾返贫等较多,脱贫难度大。

  走进丹寨县兴仁镇贵山灵草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千龙网记者看到,该园区内一排排大棚拔地而起,大棚内种植的不是蔬菜,而是名贵的中草药。昌昊金煌(贵州)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员工黄梅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说,她以前是当地农民,在家只能种地、带小孩,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去年,该公司在当地投资后,通过土地流转模式,不仅让当地百姓每年都有土地租金收入,还对他们进行培训后正式聘用他们,每月发2000元工资。

  而家住丹寨县兴仁镇兴仁村的村民潘朝平,他自己种植中药钩藤7亩,丰收后产值可达11万余元。据千龙网记者了解,潘朝平也在昌昊金煌(贵州)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上班,他学到了一些种药知识,就主动和该公司签合同——自己种植药材,再销售给公司。

  如今,兴仁村很多农民都开始种植中药材,他们在家门口打工的同时,还能依靠种植中药材致富。排调镇党早村支书肖世发也表示,“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党早村第一次就种了300多亩钩藤。该公司还提供“一条龙”服务,不仅免费提供钩藤苗给村民,还提供技术指导、补助肥料,并签订回收钩藤的协议。

点“什”成金破解贫困魔咒

  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种植了诸多蔬菜瓜果和奇花异草,成了花茂村老人们最爱去的地方。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摄

  “我们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设备安装和苗床施工,钩藤中药材种植已达500余户,共有4700多亩。”公司副总经理邓忠给千龙网记者介绍说,目前,公司已在丹寨县内联系42个村,发展合作社23个,种植钩藤、太子参、仙草、茯苓等品种8000余亩,带动1000人种植中药材,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

  “十三五”期间,公司在贵州全省将建设10个以上的不同气候环境、海拔高度的中药材种子种苗示范推广和加工基地,发展30个专业合作社10000名社员,涉及10万药农,推广种植面积10万亩,将“丹寨模式”在贵州全省铺开。

  据千龙网记者了解,近年来,丹寨县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昌昊、欣紫鸿、森柒、广药、清华科技园石斛基地等医药企业先后落户丹寨。目前,丹寨全县有600户村民参与中药材种植,建有25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到了35600多亩,涌现了一批中药材种植大户和种植能手。仅种中药材这一项,种植户户均年收入达2.5万多元。

  截止2015年底,依托省级绿海蓝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贵山灵草中药材园区和全县27家涉农龙头企业、195家农村合作组织,这个在全国开创“企业联系县”扶贫新模式的丹寨县,引导农业产业发展,种植茶叶11.18万亩、中药材1.5万亩、精品水果4万亩、蓝莓9700亩,生猪存栏9万头、肉牛存栏2万头、生态养鸡20万羽、稻田养鱼1.5万亩,带动农户12187户,其中贫困户5603户,户均增收1380元。

  从此,丹寨县贫困人口从5.39万人减少到3.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5.5%下降到21.8%,全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的现状得到有效的改观。尤其是丹寨县的精准扶贫探索出的“企业包县、整体脱贫”新模式,不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为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点“什”成金破解贫困魔咒

  日前,走进丹寨县兴仁镇贵山灵草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千龙网记者看到,该园区内一排排大棚拔地而起,大棚内种植的不是蔬菜,而是名贵的中草药。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摄

  鸟笼编了400年“卡拉”终于OK了

  贵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文化村,这个村子的苗族人喜欢养鸟,即使在田里务农也不忘带上小鸟,将鸟笼放在田埂上“遛鸟”,而他们编制鸟笼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如今,人们在高速公路上老远就能看见该村旁的一座山尖上,安放着一只巨大无比的鸟笼,成为这个村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而到了夜晚,这只巨无霸的鸟笼还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十分美丽耀眼。

  日前,千龙网记者走进卡拉村,发现该村是清一色的两层结构的木楼,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用汉字标出了自己家的“家训”,各家各户各有千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这个苗族村寨的乡亲们是完全依靠祖传400多年的编制鸟笼的手工艺脱贫致富的。

点“什”成金破解贫困魔咒

  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民在一座山顶上安放了一个巨大的鸟笼,这个鸟笼成了卡拉村的标志性建筑。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摄

  被戏称为“鸟笼西施”的汤晓春是2004年嫁到卡拉村的,那时候卡拉村还没有通公路,各家各户还只是把沿袭400多年的编制鸟笼绝活,当成一个养鸟的娱乐活动。村民们用竹子做出来的鸟笼,由于交通不便,游客进不来,鸟笼也卖不出去,只能留着自己观赏。

  “10年前的卡拉村,村民们思想落后、观念守旧,也从未想过利用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编鸟笼来赚钱,因此,人们的生活十分贫困。”卡拉村村支书王玉和在接受千龙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说,近几年来,当地政府修通了进出该村的水泥路,还统一为村民们盖起了漂亮的吊脚楼,鼓励大家发展乡村旅游业,村民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有很多游客虽然不养鸟,但很喜欢我们这个鸟笼。”汤晓春向千龙网记者解释说,因为鸟笼上雕刻的苗族图腾十分古朴亮丽,游客们特别喜欢,所以他们就买回去当做纪念品。一个最便宜的鸟笼大约60元,而一个最贵的顶级鸟笼能卖到3000元以上。

点“什”成金破解贫困魔咒

  日前,卡拉村的“鸟笼西施”汤晓春一边编制鸟笼一边告诉千龙网记者,顶级的鸟笼能卖到3000元以上。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摄

  卡拉村村民杨昌锦也一边给刚做好的20只鸟笼上油,一边给千龙网记者介绍说,他们编制的鸟笼因为采用本地优质上好的楠竹为原料,所以鸟笼具有不干裂、不变形、坚固耐用的特点。卡拉村鸟笼的竹编工艺做工精巧、品种繁多、造型各异,或小巧玲珑,或美观大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目前,杨昌锦一天可以加工10只鸟笼,然后交给村里的鸟笼协会统一销售。一个鸟笼成本价卖50元钱,一个月下来,杨昌锦收入上万元。

  王玉和告诉记者,经过10年的努力,卡拉村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和“支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生产鸟笼,并由鸟笼协会在网上销售,卡拉村的鸟笼可远销日本、欧美等地。卡拉村的鸟笼不仅飞出了“金凤凰”,还成为了老百姓的“金饭碗”。

  由于生产鸟笼的历史悠久,2007年卡拉村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鸟笼编制艺术之乡”。目前,卡拉村共成立鸟笼制作合作社2个,社员达300余户,农户年均纯收入50335元,占家庭总收入的93.5%。鸟笼年产量达到10万只,仅仅“淘宝网”上销售点就有6家,年产值约650万元。现在,卡拉村151户579人年均收入都在2万元以上,村民们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奔向幸福的美好生活。

  “2015年,我们村一共卖出了13万个鸟笼,进账800万。”王玉和自豪而又幽默地解释说,“‘卡拉’在苗语里是‘好’的意思。以前的卡拉村很穷,在贵州全省贫困地区都排在最后,大伙的日子过得一点都不OK。如今的‘卡拉’是真的OK了。”(文/摄 千龙网记者 于振华)

国际在线官方微信

国际在线趣新闻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