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养心殿千件文物搬家修复
6月11日,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对养心殿内的一把椅子进行装箱前除尘处理。养心殿是营建资料保留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建筑之一,自清雍正帝起将其作为寝宫和日常理政的中心。2015年12月18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已经进入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的研究和实施阶段,同期开展可移动文物研究和修复。当日是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故宫博物院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公众分享丰富多样的故宫文化成果。 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千件养心殿文物挪窝儿修复
“垂帘听政的帘子开始卷起来了!小心土!”6月11日临近中午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还站在养心殿东暖阁里,指挥这座皇帝寝宫最大动静的一次“搬家”。
3个月内,这里常年陈设的1890件可移动文物将统统入库。待10月10日,沿着紫禁城西墙根搭建的文保科技部用房启用,观众就可以近距离欣赏这些文物在文物修复师手里重焕光彩。
到2020年,故宫的“精华”宫殿群开放面积将从原本的30%扩大到90%,观众不用再趴窗窥探三希堂的秘密,而是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入正殿,感受曾经的历史风云。
千件文物半个世纪首次“分房”
文物大多拥有自己的“房子”,即囊匣,它起到防震、防风、防晒、防潮和防尘等功效。文物工作者会根据文物的材质、形状、器形大小,甚至重量等因素,制作囊匣。
不过,养心殿的文物近半个世纪一直没“分房”。单霁翔解释:“一直是原状陈列,从没入过库。”
经测算,养心殿区域有可移动文物1890件,囊括家具、书画、帖落、陶瓷、玉器、文房、织绣、珐琅、盆景、生活用具、宗教文物等多个类别。“这些是研究清代文化艺术发展、理政及寝居空间的独特材料,雍正御笔‘中正仁和’匾等更是国宝级的。”
昨天起,这批文物开始搬家,每一件文物都将有一套定制的囊匣。
每件文物撤离前,工作人员会使用专业设备为它留张影。东暖阁角落里有台电脑,显示屏上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光绪坐过的宝座照片。几位工作人员等在一旁,随时准备将其装箱。
“现场会进行简单除尘。”单霁翔说,预计3个月内,全部文物将撤陈完毕。这些文物在“原籍”留下的基础信息将被收集起来,汇总成一部VR影片。未来,观众能在端门等区域看到片子,身临其境地感受养心殿,甚至上手“把玩”皇家珍藏。
故宫将根据文物状况,对回库文物进行更细致的除尘保养和修复。今年,首都博物馆等将举办养心殿大展,部分修复好的文物代表会亮相。
首个文物修复室10月开放
10月,养心殿文物的修复过程将对观众开放,开放区域就在故宫的文保科技部用房。这里也将是全国首个开放的文物修复工作室。
可移动文物“迁徙”实际上是在给古建修缮腾地儿。去年12月18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与以往大修有工期限制、需招投标不同,这次修缮不设时限。
“建立了工匠招募、考核与培训机制,没有故宫培训合格证不许上岗。”单霁翔说,官式古建筑修复材料供应基地也在寻觅,材料性能标准也将制定。而古建筑“八大作”的匠师培养机制也将借此恢复,为文物建筑遗产的保护储备新生力量。
目前,古建原状影像采集工作已完成。“一期一共申报了36个养心殿研究课题。”单霁翔说,预计的2.2亿元修复资金也已经全部获捐,其中1亿元将用于古建修缮。
养心殿九成区域将开放
养心殿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是营建资料保留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建筑之一,是世界记忆遗产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的实物见证。自雍正将其作为寝宫和日常理政的中心后,清代中期以后的历代皇帝都将其作为正寝宫殿。乾隆皇帝在三希堂赏宝、慈禧垂帘听政等历史事件都在此上演。
来故宫的游客,有三成人必到养心殿一游。养心殿占地约7707平方米,最大瞬时承载观众量仅541人,但在参观高峰期,殿内滞留人数经常超过800人。
2020年,这种窘况将彻底改变,包括养心殿在内的故宫“精华”宫殿群开放面积将由30%扩大到90%。观众可以走进养心殿内,站在东暖阁门口感受当年的垂帘听政。“中轴建筑都是原状陈列,恢复清中晚期状态。两边配殿为文物展,与养心殿相关的珍宝将一一亮相。”单霁翔说。(北京日报 记者 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