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推动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
近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发布,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综合国力提升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个重要政策文件。文件对我国未来信息化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目标和内容令人振奋。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培育信息经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打造新型制造体系,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让信息化造福社会、造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纵观当今世界,信息化成为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与核心特征。信息技术正处于创新变革活跃期,创新成果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集成电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向深层次发展。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机械技术等各种技术交叉融合,引起全领域技术变革、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影响极其深远。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正在酝酿新一轮工业革命。如果说由于历史原因我们错过了前几次工业革命从而导致了中华民族百年落后,那么,这次新工业革命则为中华民族崛起提供了绝佳的战略机遇。这是中华民族崛起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重大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在此关键时刻,我国发布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纲要,就是要顺应信息化发展大趋势,及时加强在重点领域的工作部署和政策引导,调动全社会推动信息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信息化驱动各项事业全面现代化。这是从战略上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
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路径。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世界第一,信息网络、信息终端和信息系统的普及已经达到了全民应用与普遍服务的程度。全国移动电话用户数13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8亿户,用户规模均全球最大。信息网络基本实现了城乡人口的全覆盖,全民应用与普遍服务的格局业已形成。网络规模效应将越来越显著。另一方面,我国也是世界制造业大国,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在全球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信息网络及应用的规模优势,与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叠加在一起,使我国具备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并以融合创新抢抓新工业革命机遇的独特优势。互联网突破了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推动制造业创新主体高效互动、产品快速迭代、模式深刻变革、用户深度参与,制造业中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载体、新模式不断涌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缩短技术商业化周期,推动制造业从要素驱动型发展向创新驱动型升级。可见,制造业的壮大需要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互联网发展也需要以制造业为主战场。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与相互促进,一方面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技术路径,另一方面也为互联网产业发展开辟了不可估量的应用市场。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是同一个问题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推进两化融合、建设制造强国,是信息化发展的主战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强国富民的战略支点。在相当长时间内,工业的强大程度决定我国综合国力中的硬实力。同时,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也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根本举措。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创造了无数的智能装备、智能产品,开辟了一个又一个新市场,创造了不可估量的新需求。发达国家已经提出了工业4.0、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战略,抢占新一轮产业革命的竞争制高点。我国必须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制造业各环节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的融合创新,推广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积极培育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互联网激发创新潜能、重构生产体系、引领组织变革、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构建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新型制造体系,加快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从而实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发展自主自强的电子信息产业,是信息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基础之基。我国是世界政治和经济大国,信息化不能依赖国外的技术和装备,自主自强的电子信息产业是信息化、网络强国和工业强国建设的基础,电子信息产业的自主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信息安全水平。因此,必须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环境,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加强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的科研攻关和协同创新,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应用部署,组织开展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信息安全等关键软硬件应用试点示范,推进大规模应用,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要壮大龙头企业资本实力和经营能力,提升其国际化经营和产业链带动能力,同时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培育具有专业特长的“小巨人”,形成大中小企业各自发挥专长的协作体系,以产业链协同占据国际竞争制高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樊会文)